1963 年2月,《中国青年》杂志率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那时起,学习雷锋的活动即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雷锋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但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光都奉献给了人民,用火热的赤子之心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实际行动,谱写壮丽而辉煌的人生篇章,从而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时下,社会的文明程度虽然提高了,但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因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在不断发生着偏移,人与人之间不断疏远、不断冷漠,信任普遍缺失,并最终形成一种缺乏爱心、妨碍和谐的“冷漠病”。追根溯源,这种“冷漠病”的温床就是一个“利”字,为了既得利益,有的人甘愿抛弃诚信、不择手段;为了所谓的明哲保身,有的人认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人说“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学习雷锋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笔者以为,即便是一种形式,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也能成为英雄。
其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提升人们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从根本上治疗“冷漠病”的重要保障。
在传承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的过程中,无论是一个集体还是每个人,只要不忘初心,坚持发扬“钉子精神”,从根治“冷漠病”入手,在感动身边人的同时,自身也一定会收获感动与满足;在给予别人帮助和温暖的同时,自身也一定会更加坚定弘扬雷锋精神的信念和有效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者:童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