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红河谷,顺滇越铁路南下,高山丛林的尽头是一个被界河包裹着的国门口岸,河口口岸。每天清晨,雄壮的国歌伴着清风雨露在这里荡漾开来,身着橄榄绿的武警官兵将五星红旗升起在国门前,十多年如一日,担负升旗任务的便是河口边防检查站的国门仪仗队官兵。
每一次升旗都是军人使命的拔节
7 月,河口的气温升至一年的最高点,湿热的气息一大清早就在边城四处弥漫。 6 点 30 分,军号声划破了宁静的营区,不多时分,河口边检站训练场躁动起来。国门仪仗队官兵进行的是队列训练,先绕着球场跑两圈活动开筋骨,踢一圈正步,练练摆臂,练练踢腿定位。收操后,十分钟内洗漱完毕,吃完早餐,战士们就开始忙碌了,洗把脸,换礼服,佩戴装具,擦拭礼宾枪。
战士欧文忠站在警容镜前从头到脚整理着服装,把领花戴结实,把绶带理顺,觉得很是熨帖,他满意地笑了,镜子里,是一张棱角分明英气十足的脸,这个来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小伙子,两年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穿上这样威武潇洒的礼服,能成为国门前的升旗手。“滴”的一声,队长谷庆已站在训练场中央吹响了集结哨,队伍准备出发了。升旗手王建均还在擦着皮鞋,他“怔”了一下,赶紧戴上白手套,跑去二楼拿国旗。队伍阔步走出营门时,一缕淡淡的阳光正洒在路旁的芭蕉叶上。
7 时 55 分,口岸监护栏外早已人潮涌动,国内外游客举着“长枪短炮”抢占有利位置。一米八二的王建均擎着国旗,行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双目圆睁,神情庄重,心里也有少许的忐忑。今天参观升旗的有国家民委的领导,还有十多名驻地领导,万一少走或多走了一步咋办?万一音乐跟升旗节奏错位了咋办?王建均眉头蹙了一下,牙骨被他咬紧了。他们仨人身后,是 36 人的护旗方队,官兵们穿着清一色的新式礼服,扛着锃亮的礼宾枪。跨入正步区,一把把礼宾枪刺挑亮了围观群众手中的镁光灯,拍照的人们举起了“大炮”。
庄严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王建均和护旗手跨上汉白玉台阶,立定,挂旗,抛旗,敬礼,国歌响起,王建均随着节奏,轻轻拉着绳索,此刻,除了音乐声,除了面前一根挺拔的旗杆,周围的画面似乎凝固了,他只觉得双手在有节奏地来回打着旋。随着最后一个音符嘎然而止,国旗“当”的一声触到顶端,丝毫不差。监护栏外又恢复了喧嚣,掌声、赞扬声、欢笑声纷然响起。
“伴随着每一次升旗,我心里也会升起强烈的军人使命感,守好国门,服务人民,这就是我们的使命。”王建均这样说道。
我们一路成长壮大
也许你会心生疑问,一个小口岸需要这么专业的国旗队吗?河口边检站政委钟海荣告诉笔者:“国门升旗,不仅展示的是国门卫士的风采,而且展示的是一个大国的形象,是新形势下激发官兵军魂意识和爱国情怀的需要。”
国门仪仗队伴随着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的建成应运而生。 2001 年 1 月,新南溪河口岸正式通关,中方在国门前建造了汉白玉国旗台,高高耸立的国旗杆伸向蓝天,与界河边外交部王毅部长当年揭牌的中越 102 号界碑相映成辉。几乎所有来边城旅游的人,都要来到口岸站在界碑前留个影,或是起个大早,观看边检官兵的升旗仪式。如何把升国旗作为一项展示形象、弘扬爱国情怀的重要工程形成亮点和品牌,边检站想到了成立国旗班。 2004 年 10 月 1 日, 23 人的国旗班首次亮相滇南国门,已成规模的方队和威武的警容轰动了整个边城和新闻媒体。
2014 年初,国旗班正式更名为“国门仪仗队”, 23 人拓展至 39 人,崭新的一页至此翻开。
谈起国旗队,队员李立军有说不完的话:“我还是列兵那会儿,就特别盼望能加入国旗班,那时只有升旗的战士才配发皮鞋,鞋底上还要钉上马钉,踢起正步来‘啪啪’直响,感觉特自豪。”
然而,荣耀的花环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要想成为国门仪仗队的一员,必须接受艰辛的磨练。河口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每年从 4 月到 10 月都是高温、高湿天气。漫长的夏季里,官兵们站在太阳底下,即使一动不动也会大汗淋漓。可要想成为合格的护旗手,必须要过“三关”,站功、走功、枪功。作为仪仗队,人枪合一是关键,操枪训练不掉几层皮、瘦几斤肉是达不到训练效果的。不管是托枪、举枪、扛枪,动作都必须定点定位,而且“三把枪”要想体现精神气,每个动作必须要响亮、利落。河口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高达 45 ℃,官兵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成硬绑绑的汗渍,许多人皮肤过敏发了炎,甚至长了大块的汗斑。“即使这样,官兵们每天训练也要拍枪 1000 多次,一把礼宾枪重 3.86 公斤,战士们经常一举就是一下午,训练之后手腕完全没有力量,有时吃饭时拿筷子都吃力。”队长谷庆介绍说。
为凸现专业化,边检站经常组织队员观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视频,观看电影《大阅兵》,讲国旗护卫队的故事,还从昆明陆军学院请来教员进行专业化指导和编排。
今天,国门仪仗队的队员大都是 90 后战士,每一个队员的背后都有一份对国旗的情感,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王建均就是被战友们津津乐道的英模代表, 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雅安地震时,正在老家雅安休假的王建均换上迷彩服,主动加入武警 38 师 8740 部队救援队展开救援,三天三夜未合眼奋战在救灾一线。刚满 19 岁的河南籍战士郑学文虽满脸稚嫩,但很大方健谈,担任过两个月护旗手,他给笔者算了算自己一天的工作量: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除过午休两小时,其余时间就是口岸监护和升旗训练,有时夜里还要站哨。
作为云南首支国门仪仗队,仪仗队自成立以来,已先后为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国防部长梁光烈、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贾庆林等省部级以上重要领导升旗 96 人次,参加驻地大型活动升旗 43 场次。
是他们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总有一些面孔留存记忆,总有一些故事感动心灵。 2012 年 7 月 30 日, 74 岁的老人程宝玉在孙女的陪伴下从江苏南通一路风尘到河口。进到河口边检站新翻修的历史馆,一张发黄的黑白相片让程宝玉眼睛潮湿了。相片里,那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兵正是程宝玉,这张珍贵的照片里有前越南主席胡志明,当年,程宝玉作为中国英模代表由河口经滇越铁路大桥前往胡志明市作报告,受到胡志明接见。
60 年光阴流转,与程宝玉同一天奔波而来的,还有 13 位两鬓斑白的老兵。最远的从东北赶过来,他们都是应邀参加 60 年站庆的。次日清晨,仪仗队为 14 位老兵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看完升旗,老兵们眼睛都湿润了,他们摸着战士们崭新的军服,激动地说:“孩子们,跟北京天安门前看到的升旗一模一样啊。孩子们,现在部队条件好了,要好好当兵啊。”
人性的美丽因国旗而刷新,内心的情感因国旗而引燃。这样的事例在滇南国门前不胜枚举,队长谷庆给笔者进了一件事。
2014 年 2 月 15 日 清晨,国门仪仗队完成升旗任务,队伍已经渐行渐远了,一位老人站在国门下,望着远行的方队久久不忍离去。悉心的监护战士发现后,立即上前询问。原来,老人叫邓国强,贵州六盘水人,自卫反击战时曾任某战斗团副营长,“当年,我们的部队就是从河口出发上前线的。”白驹过隙,老人坦言,边检官兵的国门升旗仪式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和触动,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边疆在发展,人民军队在强大,看到这些年轻的升旗战士们,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们啊。”老人眼含着泪水说到。
军魂永驻,信念不移。十多年来,国门仪仗队不仅担负着国门升旗任务,还担负着为重要领导出入境提供礼仪和安保,为驻地中小学生进行军训等任务。
“守好国门、服务人民”。这是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对这个部队的题词。当下,河口口岸反恐维稳形势异常严峻,边检服务在拉动边疆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委钟海荣告诉笔者:“国门仪仗队员都是部队的精干力量,它不仅是一支国门仪仗队,而且还是边检提服的服务队、边境维稳的战斗队。” ( 作者: 谭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