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辅警”破题强基展现农村治理成效
来源:弥勒警方
作者:
  今年以来,弥勒市公安局虹溪派出所紧扣“县市主战、派出所主防”的战略部署,积极取得虹溪镇党委、镇政府支持,立足全镇八个村委会的社会治安实际,从警务室建设、配备“一村一辅警”入手,深化农村治理工作,筑牢平安基石,成为当前农村治理模式的新亮点。
  “一村一辅警”指一个建制村配备一名专职警务的辅助人员,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公安机关专门从事本村的警务辅助工作,履行掌握情报信息、调解民间纠纷、组织群防群治、维护治安秩序、服务人民群众的职责。
  以组织保障为牵引
  确保工作常态化、清单式、全方位
  虹溪派出所坚持把完善体系、规范制度作为推进“一村一辅警”的重要支撑,在“整合资源、延伸触角、拓宽形式、力量前置”上下功夫、出实招,推进“一村一辅警”警务机制更加牢固、更可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激发工作活力。在政策保障方面,虹溪派出所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一村一辅警”建设,虹溪镇召开“一村一辅警”建设专题会议,制定了《虹溪镇“一村一辅警”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掌握村情,决定在新桥、招北、刘家、密纳、文笔五个村委会建设驻村警务室并派驻辅警,明确驻村辅警列席村“两委”班子会议。在待遇保障方面,驻村辅警经费保障列入镇级财政预算,驻村辅警工资由市公安局基本工资+镇级财政绩效工资组成,由镇级财政负责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和必要的制服、装备,配备必要的治安巡逻交通工具。
  二是理顺运行机制,形成工作闭环。驻村警务室设在村委会有独立的办公室,由镇政府出资统一外观标识、统一配备装备器材、统一职责台账,制定《警务室工作制度》《警务室工作纪律》,明确“一村一辅警”工作职责。依托“一村一辅警”警务机制,推进农村治安协同共治、矛盾纠纷化解靠前发力、普法宣讲常态开展,提升基础防范和基层治理水平,补齐了农村治理的短板。
  以阵地建设为支撑
  提升治理协同化、精准性、融合度
  驻村辅警是公安机关派驻行政村、负责该村区域内非执法性质的专门工作人员,是派出所延伸的触角、前沿的阵地,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虹溪派出所坚持把“一村一辅警”打造成为农村治安工作的前置阵地,真正做到“下得去、坐得住、干得了”。
  一是拓展“一村一辅警”警务阵地。结合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确立以“化解矛盾、防范风险、共创平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驻村警务机制,真正把警务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驻村辅警实施“派出所+村委”双重管理,确保驻村辅警岗位在村、责任在村、考核在村。建立“镇政府—派出所—村委会—警务室—小组网格员”的五级联动机制和“人员资源共用、信息数据共享、矛盾纠纷共解、风险隐患共治、平安全员共建”的“五共”联治机制,全方位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二是深化“一村一辅警”宣传阵地。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工作,依托“一村一辅警”警务机制,采取集中宣讲、定期宣讲、入户宣讲的方式,利用村村通“大喇叭”、村宣传专栏,加强安全防范宣传,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以安全稳定为导向
  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
  深入推进“一村一辅警”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全面收集整理农村治安要素信息,做到“治安情况清、人员情况清、安全形势清”,加强治安隐患排查,最大限度把社会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筑牢农村安全防线。
  一是延伸防控触角,推动重心下移。紧盯农村地区“三超一疲劳”、酒驾醉驾、骑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突出违法行为和“两客一危”、校车、面包车、农机车等重点车辆,严格落实交通安全劝导“七必查”措施,织密农村交通安全防护网络。
  二是抓好隐患治理,夯实治理基础。聚焦农村安全隐患,坚持每日巡检隐患、跟踪推进治理,推动农村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充分发挥“一村一辅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广泛收集信息,为打击违法犯罪、深挖案件线索、整治治安乱象等提供信息支撑,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民转刑”、“刑转命”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