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绣清风 法治在心中——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元阳法院在行动
来源:元阳县人民法院
作者: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激发居民对非遗刺绣文化的兴趣,在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2024年6月4日、5日下午,元阳县人民法院联合元槟社区开展以“非遗绣清风  法治在心中”为主题的手工非遗刺绣互动活动。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又称为女红,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元阳县民风淳朴,各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服饰多用色彩鲜艳的布料,绣上自然界里的花鸟虫鱼。各民族拥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对刺绣的需求量很大。元阳县的汉族绘画、刺绣和彝族的勐弄刺绣都被评为州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活动中,红河州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族刺绣与绘画)代表性传承人吴世竹老师凭借着自己四十多年的刺绣经验,为大家讲解了刺绣的起源、发展、分类和特点,让居民们对刺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吴老师还结合目前非遗民族刺绣的历史、技法,向大家介绍了如今元阳县的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传承状况,并展示了部分刺绣作品。 

  这些取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讲述了汉、哈尼、彝等民族的神话传说,反映出猛弄刺绣所形成的独特制作流程、审美情趣与工艺标准,更是元阳县多民族世代相传的民俗风貌、生活习惯、理想追求和民族情感的高度凝练与艺术体现。吴老师介绍说,在一批批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在家务农的妇女拿起绣针,利用农闲时间刺绣出的作品为家庭带来不小的创收,比如一个精美的绣花被单可以卖出2600元。 

  结合本次活动主题,法院干警围绕家风助廉向在场的党员干部讲解了廉洁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对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处分规定,以及家属“助廉”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结合典型犯罪案例,进一步讲解了职务犯罪中发案率较高的罪名及法条,以案为鉴,提醒党员干部时刻谨记廉洁修身、牢记初心使命,敬畏法律,守住底线。 

  讲解完后,工作人员给居民们分发了刺绣的材料,吴老师现场还为大家手把手教授如何穿针、打结、刺绣等基本操作,还教给大家一些刺绣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指导,迫不及待地动手实践起来,一幅幅“廉”字、“法”字为主题的绣品在大家的努力下逐渐呈现出轮廓。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其中,刺绣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瑰宝,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悠久历史的沉淀,更是女性智慧与情感的呈现。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不仅用绣花针“绣”出一条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锦绣路,也让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下一步,元阳法院将立足司法审判职能,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创新司法护遗的举措和制度,助推元阳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