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居住两千人不少见,但同时包含苗族、傣族、哈尼族等8种民族的社区却不多见。少数民族多,意味着语言沟通存在困难,开展好工作并非是件易事!
社区名叫伉偭小镇,位于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是金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截至目前,该小镇搬迁入住446户2120人,主要来自7个乡镇和1个农场,其中90%以上人口为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等四类人员。社区组成结构复杂,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不同,盗窃案件频发,社区矛盾纠纷不断。为解决伉偭小镇治安问题,2020年6月,红河边境管理支队金水河边境派出所设立了伉偭社区警务室。
警务室建成投入运行,但因语言不通,成了民警开展工作的难题。“刚进驻社区时,居民们宁愿绕路也不愿意和我们打招呼。”社区民警吕牧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里的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语言,绣花!”
走进警务室,门口的白色墙壁上挂着两个显得格格不入的军用挎包,这两挎包正是社区民警融入群众生活中的第一把‘钥匙’!“在发现社区的少数民族都喜欢绣花后,就带着部队转隶时留下的军用挎包请他们帮忙绣字。自此,每次出入社区都背着绣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吕牧说道。
“这包我见过,之前好多当兵的战士来我们村时他们都背这,感觉很亲切,现在看到你们背上这包感觉也不那么陌生了。”居民边绣字边说。正因这件事民警吕牧迈出了与居民沟通的第一步,但这离服务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还远远不够……。语言不通就成立了“8+1”工作机制,也就是1个社区民警和7名少数民族调解员,再加上1名商业代表调解员共同参与工作,变“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
“解决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警务室创建之初,社区选派了7名责任心强、群众威望高的少数民族群众和1名商业代表作为调解员,设置少数民族调解室,按照楼宇“网格化”管理制,采取“三级”联调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
回想队伍组建之初,工作并非顺利!“这工作无非就是拍拍照走走过场而已吧……!”面对成员的质疑,吕牧没有放弃继续做群众工作。直至一天,一位居民前来求助“我孙子偷拿了我1千块钱,这已经是第十一次了,考虑到孩子以后的行为习惯,还想请你们帮忙教育。”起初孩子一直不承认拿了奶奶的钱,民警随即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到警务室做作业,期间,还进行了作业帮扶和谈心谈话,引导孩子放下对民警的戒心,知错就改。经过了3天时间,孩子承认了拿钱的事,并称当时还有两位同学和他在,自己也没拿了那么多钱。考虑到其他两位同学也参与盗窃,民警随即找到其两位同学及家长,后经劝说教育将盗窃的钱全部归还老人家。经过这个案例,居民们明白了组建“矛盾纠纷化解小分队”意义。
此外,在农闲时节,警务室门口时常播放露天电影。“社区中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常住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法治意识淡薄,我们通过播放露天电影的方式将大家都聚集起来,面向他们开展多语种普法工作。”社区民警吕牧说道。
据悉,伉偭社区警务室自入驻以来,紧紧围绕“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守护民族团结示范社区”为目标,认真落实“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核心理念,聚焦“共建共治、矛盾化解、警民关系”三个方面,通过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实现自入驻以来“零发案”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