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国门”“仙江林苑”半坡乡距离绿春县城最远,建乡最晚,李仙江穿插而过,带来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浓郁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绿春县半坡乡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同频发展,意识认知与增收致富对位吻合,探索“草根讲师团”宣讲模式,将基层治理与基层力量深度融合,让群众暖心、舒心。
土方法配土方法等于好方法
“李老汉,又在收胶了嘛,今年胶价行情这么好,得挣老多钱了吧,但你可要注意,别被人惦记上喽,要是有人给你打电话推销商品药品,告诉你多厉害多厉害,能药到病除,千万不要相信;平常刷手机,看到莫名链接,一定不能点击”。
“晓得喽晓得喽,老汉我可精明着,起早贪黑才存点钱,想骗我钱可不行。”
胶林地里,作为“草根讲师团”队长的司法所所长李尼者和李老汉边唠嗑,边普及反诈知识,老远就能听见两人的欢声笑语声。
“胶林法谈”“鼓凳会”“陀螺夜话”,半坡乡将普法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相结合,积极创新群众喜闻乐见、起作用的土方法,把普法讲堂开设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融入“只言片语”,让法治宣传“接地气”,更有人气。
微细节微服务里凝聚大能量
“草根讲师团”由党员、干部职工、教师、乡贤能人、退伍军人组成,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虽不起眼,但充满了韧劲和生机。
“各位父老乡亲们,快过来参与我们的普法活动,有小礼品嘞”“认真听我讲的案例,一会儿答对了还能再领一份小礼品”每到星期五赶集日,就到了“草根们”最忙碌的时候了。李所长带着队员们一边吆喝着把来往群众聚集起来,一边用诙谐有趣的语气讲着一个个案例,时不时还有各种肢体动作表演,原本枯燥的普法内容,顿时成为老百姓争相参与的互动游戏。
为了提高服务的广度精度,“草根们”还在集市设置流动服务站点,邀请民政、司法、派出所等站所轮番“站台”,通过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普及、人民调解等综合服务,让“最多跑一趟”的理念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多年来,半坡辖区和谐稳定,未发生恶性事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让“工作当成爱好”成为习惯
“大禹治水,重在疏通,而不是截堵,群众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哪有什么隔夜仇,就看你怎么去疏导了。”作为村社干部成长起来,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李尼者总是乐此不疲地与其他“草根”交流自己调解矛盾纠纷的“秘密法宝”。
“这里是路,我想走就走,怎么滴”还没到现场,老远就听见张李两家的争吵声。因为过路的问题,本是“好哥们”的邻居闹得不可开交。
“这事好办,把这里原先的路让出来。发动党员干部重新修缮一下,这不就解决了。”李所长了解了当事人双方诉求,和村组干部商议后,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让他三尺又何妨……”随后,李所长讲起了“六尺巷”典故,将谦和礼让、和睦相处的邻居关系折射到此次矛盾纠纷中,双方表示以后不再发生矛盾。
“将工作当成习惯,把职业当成爱好”。虽然工作岗位会变,但基层工作总是在与群众打交道,每天不和他们唠个嗑、说句话,总感觉浑身不舒服,像李尼者一样的“草根”还有很多。
绿春县半坡乡深入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草根讲师团”作用,在一线排查调解矛盾纠纷,凝聚发展合力,今年以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29起,成功化解29起,成功率100%,不断推动“末端乏力”向“末端发力”蝶变。
看得到人,触得到心,感得到情。半坡乡将持续发掘“草根讲师团”潜力,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脉络”,传递好“法”的涵养、讲述好“和”的故事、筑牢好“安”的根基,不断谱写好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