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着新房,秀水倒映着村寨,如今的拉祜寨风景如画。几年以前,拉祜寨“整村式”“家庭式”吸食毒品,造成了无生产生活能力、无思想、无信念、卫生脏乱差等不堪入目的现象。为切实根治大头拉祜寨村问题,绿春县党委、政府组织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队,以绿春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为主力军,集中开展毒品综合整治,聚焦乡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创收致富,助力拉祜寨实现蜕变。
革除陋习,迈向小康新生活
过去的拉祜寨
如今的拉祜寨
拉祜寨位于中越边境线上,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距离镇政府驻地22公里、县城83公里,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直线距离不过1公里,村边境线长0.8公里,世居民族均为拉祜族,集“民族直过区、特少民族村、边境特困村、原战区前沿阵地、毒品重灾区”五位一体,交通不便,贫困封闭,导致拉祜寨群众仍没有改变原始的以狩猎为主的丛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生活能力低下,存在许多陋习,甚至连简单的刷牙洗脸、穿衣打扮都不会。
工作队进驻拉祜寨后,从零抓起,给村民们配发牙刷和脸盆,手把手教村民们学习刷牙洗脸。村民们喜欢住在山上,不愿进村居住,工作队便买了鸡蛋、肉、菜,拿着这些“好处”上山,通过一户、一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耐心劝说他们回村居住,并积极与平河边境派出所对接,为村民及时登记、补录、办证;村民们不睡床睡在地上,工作队便为他们买床置被,亲自教授他们铺床叠被;村民们衣衫褴褛,不会穿衣打扮,工作队便给他们添置衣物,教会他们穿衣搭配;村民们居无定所、顶无片瓦,大多村民们居住的都是竹子搭建的草棚房,工作队便积极上报,多方协调,为他们建起了钢筋水泥房,让他们有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温暖安身之家。帮助拉祜群众革除陋习的同时,驻村工作队一起同村干部引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开展“立家规、扬家风”“树文明新风、建美丽乡村”“四星评比”等活动,发挥“动力小站”“红黑榜”等平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作用,潜移默化地增强拉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自信心与内生动力。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拉祜寨的群众结束了风餐露宿、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四季赤脚的生活,这个与现代文明近乎隔绝的“小部落”终于走上了迈向小康生活的正轨。
收回土地,筑牢生产基础
要生产发展就要有地,但是因之前村民们吸食鸦片,全村的经济林和承包地大部分被非法转让,土地问题成为了发展生产、打造拉祜特色产业的一大难题。了解到问题以后,工作队积极上报,通过召开土地回收动员部署会议、填写非法买卖土地情况调查表、带买卖双方到实地指认、土地回收资金等,以及党委、政府多方协调,最终帮助拉祜寨村民收回了非法转让的土地。同时,利用有效回收的土地来种植马铃薯、草果、茶叶等作物,保障生产发展,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聚焦乡村振兴,探索特色产业
在村民戒断毒品、革除陋习后,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激发拉祜寨群众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立足拉祜寨区位与地理优势、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在提升拉祜寨群众发展生产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打造拉祜村特色产业。一是发展黑木耳、榆黄蘑产业。工作队经过多次调查获悉,拉祜寨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非常符合黑木耳种植,为此,决定拉祜寨土地入股,群众投工投劳,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黑木耳12亩、榆黄蘑10亩。目前,黑木耳、榆黄蘑已发展成拉祜寨的支柱产业。二是发展生态有机茶。由于农产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将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是人们对食品安全最基本的需求。在打造拉祜寨“茶叶专业村”品牌时本着绿色无公害的理念,在不喷洒农药的条件下利用生物技术种植出生态有机茶。目前,在工作队和拉祜寨广大群众的一致努力下,按照科学化种植标准,完成定植茶苗共计165余亩。三是发展香芋产业。大头村委会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发展香芋产业,由工作队来组织农户种植,由公司负责技术、管理和产品销路,共计30亩连片的耕地上种满了一颗颗希望的香芋种子。拉祜寨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村民们也有了自给自足的基本保障。四是盘活集体林业资产。发展“林下鸡”养殖,聘请4名当地农户进行管理,养殖“拉祜土鸡”出栏3000羽,收益达23万元。大部分村民都学会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改变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实现了粮食自给、产业增收。
党建引领,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严格落实驻村管理制度,吃住在村,不搞“走读式”,同时指导村两委严格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规范“主题党日”和党员大会,建立一支有纪律、有担当的基层党组织班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建强基层党组织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结合“三话六学”实践活动,组织周边村寨的200余名哈尼族、瑶族妇女到开满樱花的拉祜寨参观,学习拉祜寨从“原始部落”到“文明新村”的千年巨变的经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在拉祜寨感恩主题广场周围,有一汪清水一池游鱼,池子名曰连心池——象征着民族团结,寓意为各族人民心连心。村内的这座连心池,是拉祜同胞相亲相爱、拉祜儿女与其他兄弟民族惺惺相惜、拉祜群众同共产党血浓于水的象征。
六年来,工作队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扎根在这个小村寨,通过革除陋习、综合整治、普法强基、乡村振兴等举措,使拉祜寨从深山老林的窝棚,变为了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所有村民全部搬迁到两层楼房式新居,从“地窝棚”住进了“水泥房”。拉祜寨改变了刀耕火种式的原始生产方式,家家户户发展茶叶、黑木耳、香菇、八角、花椒、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从“刀耕火种”到“科学种养”。拉祜寨实现了从“原始部落”到“文明新村”的转变,一个生机勃勃的边境幸福村在祖国西南边陲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