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祖国西南边陲,绿春县公安局平河边境派出所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守护一方平安,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
“圈子”解纷,和谐邻里情
平河镇,地处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东南部,与越南独龙乡接壤,距县城65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60.31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23公里,共有哈尼、瑶、彝、拉祜四种少数民族在此和谐共处。
尽管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平河边境派出所根据辖区实际,以“邻里党建+”为基础,政府人员、社区民警、驻村辅警、当地德高望重的村民以及熟悉邻里情况的热心群众为主干,组建了11个“邻里解纷圈子”,至此许多矛盾也都被化解于萌芽之中。
“真是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这么耐心地调解,我们的问题可能一直无法解决,两家的恩怨也会加深。”不久前,东斯村委会的两户人家因为多年的土地边界问题得到了解决,拉着社区民警的手连声感谢。
“大概是什么事儿?双方年纪都多大?”当天接到报警,电话里简单了解了情况后,社区民警赵旭立马想到了村委会的李姐恰巧认识这两户人,对化解这起纠纷有优势,赶忙叫上她一同前往。到达现场后,民警依据法律法规劝说,李姐则以多年的生活经验和邻里情进行劝说,其他热心群众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合理建议。经过多方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在疑难问题调解方面,该所大力培养“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充分发挥“五老”、乡贤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建立联动联调机制,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对疑难矛盾纠纷集中分析研判,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解纷圈子”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让群众之间的矛盾不再升级,让平河镇充满了和谐与安宁。
“圈子”助力,户籍暖人心
平河镇下辖95个村寨,这些村寨分布广泛、交通不便,同时35027名的常住人口,给户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而这时,平河边境派出所打造的“户籍圈子”,却让户籍服务更加贴心、高效。
“18年了,我终于重新拥有了自己的户口,太谢谢你们了。”一群众嘴里说着感谢的话,脸上早已满脸泪水。近日,大头村委会的王女士向平河边境派出所求助,称自己长期无户口信息,生活受阻,请求派出所助其恢复户口。
了解情况后,户籍民警周蓉高度重视,迅速联合社区民警朱圆开展走访调查工作。原来王女士于18年前与家人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到辽宁省,多年来从未办理过二代身份证,其户口被系统以重登、误登注销,且一直与云南省的亲人失去联系。
面对时间跨度长、原始材料收集难、知情人员少等困难,户籍民警周蓉大量查阅档案,配合社区民警朱圆4天9次深入村社,并在20余名村干部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核实了王女士的身份信息。最后,按照户籍补录政策,民警提交了相关资料并通过审核,为王女士成功补录了户口并办理了二代身份证。
“群众的事,任何一件都要竭尽所能。”在这个“圈子”里,有熟悉户籍政策的民警,有乐于帮忙的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各村委会的村干部。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户籍政策和办理流程。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老人行动不便、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等,“圈子”成员主动上门服务,收集资料、办理手续,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户籍问题。
“以前办个户籍要跑好几趟,现在有了‘户籍圈子’,在家就能把事办好,真是太方便了!” 一位村民感慨地说。
“圈子”普法,法治入民心
平河镇素有“平安和谐”的美誉,得益于此地群防群治力量生长的基础和土壤非常厚实。“乡亲们,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要求先给对方付款的兼职、贷款等,一律是诈骗……”黎明破晓,大头村委会在在护边员王建福的乡音“小广播”的呼唤下苏醒。
长期以来,平河边境派出所打破“各扫门前雪”的传统模式,发动群防群治力量融入治安联防大格局,确保边境法治环境持续优化。
该所联袂辖区各村委会村干部、护边员,倾力打造反诈视听“小引擎”,以其极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将反诈知识送到每一个群众身边。他们挑选了一系列紧贴现实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反诈小电影在社区广场进行播放,通过电影揭示诈骗的惯用手法与防范策略,让群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得以深刻理解和铭记反诈知识。
并且,他们充分利用乡村广播这一传统的传播渠道,将诈骗新动向、案例深度解析、防范策略等反诈信息,以亲切的乡音传播至每一片田野、每一条街巷,使其如同回响在边疆大地上的警钟,时刻唤醒乡亲们的防范意识。通过“法治宣传圈子”的不懈努力,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群众学会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
“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边境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我们必将携手绘出更美的平安画卷!”平河边境派出所所长李欧说道。
平河边境派出所依靠这一个个充满活力和爱心的“圈子”,让平安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走出了一条守护平安和谐的成功“路子”。未来,他们将继续壮大这些“圈子”,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