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土地纠纷终化解,多方联调共绘和谐画卷
来源:金平县委政法委
作者:

  “一块土地,三代恩仇”,在位于金平县金河镇平安寨草果山村东面,一块1.5亩的土地如同一道裂痕,横亘在一个同姓家族两户人家之间。二十多年间,12次报警记录,数十次座谈调解,矛盾纠纷并未有效化解,当事双方僵硬的关系与芥蒂也成了和谐乡村建设道路上的“拦路石”。幸而,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十里村边境派出所始终未放弃调和的努力,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二十多年的土地纠纷,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纠纷溯源:历史遗留“难解之结”

        

  “这块地原本是村集体用地,包产到户时分到他们老邓家。明明两家都是亲戚,却这么多年来一直发生争执,再争下去怕是几代人都理不清这些恩恩怨怨!”68岁的老村支书回忆感叹,因为长年以来的土地权属不清、利益交织,每一次春耕秋收都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自2024年7月23日,十里村边境派出所收到关于此纠纷的报警次数日渐频繁,双方频频破坏对方的农作物,甚至站在田间地头拿着镰刀对峙,怒气冲冲,谁也不让谁。出警调解数次却屡屡碰壁,效果不佳。这不仅仅是一块土地的争夺,也是双方心中执念的较量,更是乡村治理中的一块“硬骨头”。        

  合力攻坚:多方共绘“解纷蓝图”

        

  法律要硬,硬在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调解要软,软在用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面对这起复杂的土地纠纷,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矛盾纠纷集中化解的重点关注对象。十里村边境派出所联合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成立调解小组,2025年以来,召开了3次化解纠纷推进会,思考切入点,深入分析双方当事人的诉求,梳理纠纷点存在的争议点。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提供政策支持,群策群力,确保依法依规,形成合力攻破土地纷争难题。        

  调解之路:用心用情“破除坚冰”

        

  “我一厘地都不可能让的,你们谁来都没用!”邓家同门双方都各自拿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调解室怒目相对,各执一词。十里村边境派出所先后6次在村委会组织调解,但二十多年的矛盾不能仅靠冰冷机械的话术来解开双方的心结。于是该所民警多次耐心倾听,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双方当事人拉家常、讲法律、谈情理。截至2025年4月初,民警到双方当事人家中面对面交心访谈20余次,走访周边7个村子,向50多名知情群众了解情况,同时查阅土地历史档案,力求还原事实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解开心结:放下执念“谱和协曲”

        

   临近清明时节,了解到双方当事人的子女都要从外地回家祭祖,该所果断抓住时机,事先与双方子女进行沟通,动员子女归家后劝慰父辈放下执念真诚议和。民警也积极参与其中,白天坐在田埂,晚上围着火盆,反复在两家人中间说好话,说法理,讲情理,“你们祖祖辈辈都是亲戚,已经闹了三代人,趁大家都回家的机会,大家和和气气地一起把事情结了,家和才能万事兴嘛。”十里村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边讲解法律条文,一边给双方计算着争执不下的各种成本,经过几轮推心置腹的谈心沟通,在多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双方逐渐解开心结,理性面对问题。2025年4月8日,调解小组组织双方进行实地面对面沟通,用法律告诫双方冲动和对抗的后果,用情理搭建双方沟通和协商的桥梁。最终,双方放下执念,达成了和解协议。 

   和谐愿景:共筑法治“美好新篇”


  法律是尺,人情是线。化解陈年纠纷就像解缠绕的线团,要顺着法理的纹路,贴着民心的温度,耐着性子一寸一寸理头绪,沉下心来一步一步化纷争。这起土地纠纷的成功化解,彰显了多部门联合调解的优势,以坚持不懈、公平公正、情理交融的态度,有效消除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更增强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和信心,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春风拂面解心结,廿载恩怨一朝消。此次圆满的调解,是矛盾风险排查整治行动的有效成果,更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平安建设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