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的群山之间,苗、瑶、傣、彝等9个世居民族世代聚居,织就了一幅多彩的边疆画卷。扎根于此的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用“绣花功夫”化解矛盾,用法治温度守护平安,2022年被评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30面饱含群众感谢与认可的锦旗无声诉说着警民情深,更印证了“把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初心。
从“和旭亭”到“三色预警”
“李警官,我家水牛踩了邻居菜地!”“夫妻俩又为彩礼吵翻天了!”社区民警李厚华的笔记本里,记满了这类“鸡毛蒜皮”。在调解室“和旭亭”内,他常泡一壶茶,邀请当事人围坐调解。亭名取意“和谐如旭日”,融合苗家的“和”与瑶族的“朝阳图腾”,成为边疆特色的矛盾化解阵地。
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创新“三色预警”机制,蓝色标记邻里纠纷,绿色标注家庭矛盾,红色警示群体冲突,分级组建调解专班。在9个村委会的联调室内,“法治带头人”李阿婆用哈尼语调解山林纠纷,律师同步解读法律条款,形成“双语调解+司法联动”模式,纠纷化解率达98%。由哈尼族、瑶族辅警组成的“少数民族调解小分队”,更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化解矛盾。去年哈尼族新年前夕,一名哈尼族青年因彩礼纠纷险些引发两个村之间的冲突,哈尼族辅警朱国庆用哈尼语说理,最终促成双方按习俗签订协议。“用乡亲们听得懂的方式办事,才能走进他们心里。”朱国庆说。
从“板凳会”到“法治轻骑兵”
边境辖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语言也各不相同,如何提高普法宣传质效,提升边境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成了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许多像曾磊这样的社区民警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既然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多,那就充分把所里的少数民族辅警动员起来。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组建了由10名少数民族辅警组成的“民族语言普法小分队”,队员们充分发挥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习俗熟悉的优势,打破沟通障碍,拉近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让普法工作更易被接受。
最动人的转变发生在曹大姐身上。长期遭受家暴的她,通过普法知晓《反家庭暴力法》,鼓起勇气报警维权,到如今成为“反家暴宣传员”。“现在寨子里媳妇们和老公吵架都说‘要是敢动手我马上报警’!”她的笑容里,是边疆女性对法治的新认知。
“阿婆,这种‘神药’专骗老人钱!”在大老塘村,辅警李燕用瑶语讲解反诈知识,银饰随动作叮当作响。这是该所创新开展的“板凳警民会”,以拉家常的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邻里纠纷、电信诈骗、交通安全等问题入手,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防范知识。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更具亲和力,让群众在村头巷尾的谈天说地中,就对各类法治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0面锦旗里的“枫桥密码”
在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案件队的锦旗架上,“神速破案暖民心”“民族团结守护者”等字样熠熠生辉。“这面警旗是我们辖区的盘大姐送的,她被盗的摩托车报警3小时后我们就帮她找回来了。”民警徐仕恒说起这些警旗的来历满是自豪,如数家珍,“许多警情、案子或许不算什么大案要案,但对群众来说,却都是实实在在关乎他们生活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徐仕恒感慨道。他曾为追回一辆自行车,深夜沿田埂追踪5公里,鞋沾满泥浆,只因“群众满意的笑容,就是最大的褒奖”。
研判室里屏幕闪烁,民警赵小燕正分析盗窃案件数据模型:“嫌疑人多在雨天夜间作案,目标以摩托车、农作物为主……”近年来,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发动群众安装400余套监控设备,与“雪亮工程”联网,织就“空中有眼、地面有巡、村寨有联防”的智慧安防网。
2024年11月,村民陆某被骗5000元养老钱,民警通过平台及时止付,案件侦破后钱款及时退回了陆某的账户;王某家3000斤草果被盗,民警通过调取监控还原运赃路线,2小时内人赃并获。研判室的白板上,案件规律被提炼成“作战图”,巡逻队据此调整路线,在高发时段蹲守,在偏远村寨亮灯。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民警不断探索科技服务群众方式方法,为辖区独居老人手机设置“一键报警”快捷按键,在边境村寨设置民族语音安全提示,在细节体现温度,让守护无微不至。
从“和旭亭”的调解茶香,到山路上的普法歌谣;从“电子哨兵”的科技守护,到锦旗墙的民心刻度,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辅警重实干、勤作为,用“枫桥经验”绣出边疆治理新图景。他们是矛盾的“解铃人”,法治的“传灯者”,科技的“尖兵连”,更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平安之花常开,让法治之光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