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红色杯倮服务队”底色
来源:红河边境管理支队
作者:

  杯倮村委会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骑马坝乡中越边境线,地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为骑马坝乡唯一的边境村寨。辖区涵盖7个村民小组,聚居着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因所处深山特殊区位,使得群众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山高路远跑断腿,语言不通问不着、政策复杂理不清…… 

  正是这些民生痛点,催生了骑马坝边境派出所的“独门法子”——组建一支“红色杯倮服务队”,由政治素质过硬的民警、群众口碑良好的村委会工作者、德高望重的村民共同加入其中,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联动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红色动能。 

  “调解室”搬进农家小院 

  “过去村里吵架扯皮能闹到乡政府,现在民警带着服务队把矛盾化解在灶台边!”村支书说起如今的基层治理成效,竖起了大拇指。该所创新推出的“红色杯倮服务队”,将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前移到村民家中,让“枫桥经验”在青山绿水间焕发新活力。 

  在每月召开的“矛盾诊疗会”上,服务队像精密的“神经网络”拆解邻里纠纷:东头叔侄因土地划分剑拔弩张,西巷夫妻为育儿责任争吵不休,还有柴火棚引发的邻里龃龉......每接到调解任务,服务队就带着“矛盾清单”直奔责任区。“大伯,这柴火棚要是起火,怕是要烧到婶婶家的猪圈喽。”服务队队员捧着茶碗,和李大爷、段大妈唠起了家常。通过“换位思考法”让双方体谅对方难处,用“亲情唤醒法”勾起儿时邻里情谊,三天内三个棘手矛盾全部化解。 

  这种“家里蹲”式调解既保全了面子,又找到了里子。“以前闹矛盾要跑到乡里,现在服务队把心结解开在炕头上!”村民感慨道。自“红色杯倮服务队”运行以来,辖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7%,村民们从“要我调解”变为“我要参与”,纷纷主动加入服务队。如今,农家小院里的那张方桌,既是议事桌,也是连心桥,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便民驿站”开到群众心中 

  “以前办业务要翻山越岭,现在民警把派出所搬到了门槛前!”“红色杯倮服务队”队员在警务室开辟“杯倮便民角”,常备急救包、雨伞、书籍,开通24小时热线随时应答,更把户籍窗口搬到田间地头、百姓炕头。 

  每周五的“流动课堂”上,服务队队员们用哈尼族、瑶族、傣族等民族语言讲解新生儿落户、户口迁移、分户等户籍政策,针对困难群众需求,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别让这事耽误了您家大事儿。”20252月,服务队在走访中了解到,82岁的李阿婆多年来与其孙子共同生活。但年初老人去世后,其孙子因不了解销户流程,再加上舍不得老人的信息从户口簿上被消除,于是至今未为其办理销户手续。 

  直到“红色杯倮服务队”带着水果、牛奶等食物叩响家门,从材料清单到法条解读,从政策宣讲到情感抚慰,最终用真情拆解了这位年轻人心头的结。当终于为老人办妥销户手续时,年轻人攥着民警的手感慨:“之前认为,不去销户也不碍事,没想到一个户口本牵动着医保报销这么多事,多亏你们及时提醒和帮助!” 

  “红色杯倮服务队”既是“便民驿站”,更是“连心枢纽”。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12本民情日记里,记录着237次上门服务、15场法治夜话,把“警力围着群众转”写成了最温暖的民生答卷。正如群众所言:“服务队不是来办手续的,是来解心结的!” 

  “平安防线”织进边境一线 

  晨光初现时,骑马坝边境派出所的院墙还笼着薄雾,民警已带领“红色杯倮服务队”队员整装出发。队员们将巡护图装进口袋,背上装着记录本和宣传单的挎包,踏上沾满露珠的山路,警徽在晨光中折射出微芒。 

  这是他们本月第16次地毯式踏查,鞋底与碎石摩擦的沙沙声,与山间鸟鸣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这处山坳去年犯罪分子常借机潜入。”民警俯身查看新标记的警示带,指尖抚过泛黄的塑料条。他们像精密仪器般扫描着每处岔道口,用形态奇特的树桩标注密林中可疑的土路痕迹。 

  在一处陡峭的崖壁前,一名对山林植物比较了解的队员突然蹲下身:“这里的苔藓分布异常,可能是近期有人攀爬的路径。”众人立即架起无人机航拍定位,将数据带回派出所进行研判。 

  巡逻间隙,服务队化身“移动课堂”。在村头古树下的石板上,服务队队员掏出双语普法手册,用少数民族语和普通话混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法律法规。“看到陌生人背着大包往山里走,就打电话给我们。”队员把服务队专线写在竹签上,递到群众手中。 

  72岁的王大爷捧着茶碗感慨:“年轻时候我天天上山,对山路熟悉得不得了,现在你们比我还熟悉每条山径呢!看来有事还得找服务队。”今年以来,52次零隐患的踏查记录不仅筑起钢铁防线,更在群众心中种下了“守边有我”的责任意识。 

  如今,“红色杯倮服务队”既是边境上的“流动哨所”,更是群众心中的“连心纽带”。他们正以润物无声的服务,将阳光播撒在黄连山的褶皱里,让边境村寨的“平安底色”更浓,“幸福成色”更足,绘就新时代警民鱼水情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