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公安深耕“三个环节” 织密社会和谐稳定防护网
来源:绿春警方
作者:

  在彩云之南的绿春县,这片97%以上人口为少数民族、哈尼族占比达86%的多彩土地上,绿春公安立足地域民族特色,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深耕“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多元联动、事后追踪回访”三个关键环节,为辖区长治久安注入强劲动能。 

  警网融合,筑牢风险防控“前哨站” 

  绿春县广袤的3096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24万各族群众。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邻里相处、土地使用、家庭事务等方面,因生活习惯和利益诉求差异,易滋生矛盾纠纷。 

  绿春公安创新推行“一村一辅警”警务模式,充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村组干部、网格员化身矛盾隐患“侦察兵”,与辅警协同作战,深入村寨开展“地毯式”摸排。在哈尼族聚居的村落,他们凭借对乡规民约和民族习俗的熟悉,用“拉家常”“串门子”的方式,精准捕捉家庭邻里纠纷、土地边界争议等风险信号。 

  各乡镇派出所将警务室与村级综治中心深度融合,打造基层治理“前沿阵地”。通过建立社区村居矛盾风险隐患清单,按照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对潜在矛盾纠纷实施动态跟踪,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范,成功将众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党政主导,构建多元化解“综合体” 

  面对邻里纠纷频发、劳资矛盾突出、家庭矛盾复杂,以及非警务警情占比居高不下的治理难题,绿春公安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创新推出基层治理“融合联动”机制。 

  综治中心牵头,整合司法、妇联、民政等12个职能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多元共治”合力。针对不同类型矛盾,各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精准施策:司法部门提供法律指导,妇联介入家庭矛盾调解,民政部门协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在基层调解实践中,绿春公安探索出“驻所接诊”与“随警巡诊”相结合的特色模式。派出所作为矛盾化解“主阵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民警联合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社区、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主动发现、现场调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调处化解240余起矛盾纠纷,96%的化解率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镜重圆、邻里的握手言和,辖区治安环境持续向好 

  双线回访,打造闭环管理“防火墙”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只有确保调解成果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稳定。为此,绿春公安建立起严密的“事后访”工作机制。 

  线上,通过电话回访,及时了解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度和执行情况;线下,民警定期深入村寨,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查看矛盾是否彻底解决。针对复杂矛盾纠纷,分类建立档案,持续跟踪回访,防止问题反弹。 

  在回访过程中,民警不仅关注纠纷本身,还注重倾听群众心声,收集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这种“回头看”的工作方式,既巩固了调解成效,又拉近了警民距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安工作的温度与力度。 

  绿春公安通过“三个环节”的深度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未来将继续以“枫桥经验”为引领,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绿春县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绘就平安和谐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