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激活“银发力量” 构建“141”工作体系赋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格局
来源:屏边县委政法委
作者:

  近年来,屏边县聚焦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难点问题,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创新构建141”银发赋能工作体系,推动“银发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和“连心桥”。 

  建强1”个组织体系,打造银发治理队伍。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激活银发力量的基础工程,通过精准选聘、科学编组、系统赋能,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经验丰富、群众信赖的银发治理队伍。 

  精准选聘“优结构”。严格遵循“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的“双高双强”标准,重点从司法、财政、退役军人等领域中遴选289名离退休干部,特色化组建“银发宣讲团”、“大围山老兵志愿服务队”、“围山来稀”等10支“银发志愿服务队”,进驻全县重点村(社区)、学校开展治理服务。特别选派5名具有法律背景及有相关工作经历的离退休干部兼任13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形成“1+N”多元化专业服务矩阵。同时,建立“银发先锋”储备库,择优选派32名退出领导岗位的职级干部作为核心骨干,组建4支红色服务队,提前纳入“银发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 

  科学编组“强网格”。构建起“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统筹、乡镇(社区)党组织主导、银发队伍落地”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在村(社区)层面建立“1+1+1”治理微网格(1名“五老”人员牵头、1名村社干部协同、1名职级干部参与),将“1053”红河治理模式服务触角延伸到楼栋、院落、村小组。目前全县划分银发治理网格80个,实现全域覆盖。 

  系统赋能“提素能”。建立“政策培训+实战演练+案例复盘”系统培育体系,定期组织《民法典》、调解技巧等专题培训,邀请政法系统退休专家开展“调解面对面”教学。2025年来累计开展培训12场、赋能银发骨干200余人次。整合改任职级处级领导干部和优秀离退休干部力量,组建2支“头雁领航”帮带先锋队,通过列席会议、实地教学等方式,蹲点乡镇“手把手”传授群众工作方法,上半年帮带乡镇干部260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的实战能力。 

  搭建4”个平台载体,畅通矛盾化解渠道。聚焦矛盾纠纷源头排查与化解,创新搭建四个平台,推动银发力量精准发力、有效施策。 

  搭建“银发巡回调解”平台。在玉屏司法所成立“五老”法律援助服务点,重点推动矛盾纠纷调处、法律咨询等工作。利用“火塘会”、“院坝会”等传统形式,组织离退休干部将“法言法语”转化为“乡音土语”,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将垃圾处理、土地权属等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2025年以来,通过此平台调解的事件实现纠纷调处率、群众满意率双100% 

  搭建“普法邻里”平台。成立县关工委法治教育维权委,吸纳11名具有法律背景经历的“五老”人员充实工作力量,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主题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普法宣讲14场次1000余人次。组建8支银发普法先锋小组,深入社区村寨开展普法宣传,累计覆盖3.6万余人次,促成了白云乡白泥塘村“管家婆”、和平镇转田村自建委员会等一批自治经验模式,有效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搭建“部门联动”平台。针对复杂疑难纠纷,实行“银发牵头、部门联动”模式,成立屏边县帮带指导乡镇干部工作组,由乡镇报送矛盾纠纷化解需求清单,选派威望高的离退休干部协调公安、司法等部门开展联合调解,凝聚化解合力,目前已开展联动调解工作6期。 

  搭建133闭环化解”平台。创新建立“133”工作机制:1天内登记受理,3天内组织调解,调解后按“红黄绿”三色进行跟踪回访(红色重点跟进、黄色持续关注、绿色案结事了),确保矛盾纠纷彻底化解。2025年以来,银发队伍参与排查纠纷394件,成功调解378件,成功率95.94%,挽回经济损失60.63万元。 

  健全1”套激励保障机制,激发银发内生动力。坚持“服务与激励并重”,确保离退休干部卸任不卸责、奉献有收获。 

  强化“以奖代补”。修订矛盾纠纷“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将银发调解员纳入奖励范围,依据纠纷复杂度给予100300/件奖励。截至8月,已发放奖励资金11.49万元。同步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积分可兑换实物,已开展兑换137人次,形成“干有激励、优有所奖”的鲜明导向。 

  做实“健康关爱”。在乡镇卫生院设立“银发健康驿站”,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定期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今年已组织健康讲座6场、上门送药24人次。依托“老年幸福食堂”为参与服务的离退休干部提供就餐便利。 

  注重“典型培树”。积极选树营造“老有所为、银发生辉”的浓厚氛围,“大围山老兵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同时选推表彰省级“最美银发志愿者”1人,州级“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1个、“最美银发志愿者”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