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河长安 > 文化建设

故乡的情怀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 2016/08/31

儿时离家,那时还全然感觉不到故乡对于自己有何重要,总想着离开了家,脱离了父母的束缚和管教,总算可以开开心心地领略外面的大千世界了。1999年我带着未来的憧憬和儿时的梦想,我离开了生我养我、抚育我成长的故乡到外求学,没想到,一转眼离开故乡已然十余载。
随着时光流逝,我离开故乡的时间越来越长,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心境变得成熟,而我也越来越思念故乡。平常在家里时,总觉得家乡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现在,我身在异乡,家乡的人,家乡的物,家乡的景,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越远,他们却离我越近。” 季老先生的这番话,大概就是我这种心境的感受吧。
我来自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家里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充满了温馨与快乐,村里的人是和和气气,乐乐哈哈的,日子过得多姿多彩。外面的人的叫故乡“本那”,所以我们也是“本那人”,流经故乡的有一条流也叫“本那河”。年幼时,这条河在我眼里是最大的,到了盛夏,故乡的“本那河”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稍不留神,孩子们就扑通投入河的怀抱,那个清凉,那种惬意,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感受的,生活是苦了点,但是乐趣却是无穷的。每次恣意玩耍过后,从河里上来,望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却心惊胆寒不敢回家,要知私自溜进河里,被父母知道就免不了一段责骂,于是就站在阳光下一顿暴晒,直至衣服干透,才敢灰溜溜地回家,还要编出各种借口和理由。回味起儿时的种种乐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本那人“传承了哈尼族上百年的历史文化,在本那只过自己的少数民族节日,最隆重的是“扎勒特”和“苦扎扎”。在我心里影响最深的是“苦扎扎”,记得小时候,每逢到“苦扎扎”,父母亲就会买新衣服给自己的小孩穿上,特别是节日的最后那天晚上,全寨子的人全部集中在寨门那里,载歌载舞,寓意欢送祖先的灵魂回去,也期望自己的庄稼能有好的收成。但是,可惜的是,自从离开故乡以后我便没有在故乡过过节,现如今回想起小时候在故乡过节时的种种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心底更免不了一丝对过节的憧憬。
一个人身在异乡,虽不是远隔千山万水,但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路途,还是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回家,团聚,对于我们而言,成了一种奢望。忙碌了一天,喧嚣的白昼归于夜晚的沉寂,心底思乡的清笛总是会在这时候爬上心头,流水般的相思,按也按不住,不自觉地就会浸透出来,侵袭着一个人的孤寂。年迈的父母身体咋样,年幼的弟妹是否淘气了,家,永远是夜里最让我牵肠挂肚的主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位远方的游子时隔多年后回家的心境,唯美的画面感喷薄而出,也是我现如今最喜的一首诗词。
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就像是来自天堂的呼唤。
我在澄明的夜色里,
望着夕阳的那一缕余辉,
把心中的思念缓缓释放。
(供稿:元阳法院 作者:杨贵灯)

阅读下一篇

有感于“四个意识”、“四个铁一般”和“五个过硬”

光阴逝如烟,时过人未换。危难显身手,倾力护平安。为民履职中,见利不思迁。策马疾奋蹄,努力谱新篇。

返回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