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至,绵绵雨纷启,深山道途皆人迹,哀声悲痛轻叹息,肠断清明堤,忆往昔。
清明的雨少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我从中嗅到了一丝淡淡的哀愁,不似“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不似“夜阑卧听风吹雨”的粗暴;不似“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充足,只含“物似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愁。
清明的一滴晶莹,映照的是前生还是后世,一抹茫然袭击了双眸。祖父母、外祖父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来到他们坟前,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到头来却只是“欲语泪先流”。新土旧痕,掩埋着不一样的故事,谁多愁,谁善感,都要交给岁月。人生本就是一场孤行,一个人承载的喜怒哀乐与他人无关。欢欢喜喜的来了,相聚;悲悲戚戚的去了,离别。时间对每个人都过目不忘,往返的季节将每个人送到清明的思念里去。
清明的路格外的幽静,松树毅然挺立在雨中,哀愁的雨拂过松枝钻进花丛。低着头,挂着泪珠,沉默不语的行人匆匆走过,真像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到来,更加清晰的勾起了我们对亲人对战友的思念,他们的一颦一笑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往日借工作来掩饰的伤痛,不得已又袭上了心头。
凡俗里的故事再响亮,也要沉寂于岁月的冥想。小竹椅,泥巴墙,破败的青瓦,屋内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一成不变的煤油灯,一片昏黄,就是这样的环境,里面包含了我一生之珍。流年易老,少年易碎,回看过去,还是那个地方,屋子变成了红砖瓦房,人离去了,带走了所有,没留下任何回忆的痕迹。门前的葡萄树绿了又落了,落了又绿了,檐上的燕子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我们渐渐成熟,亲人渐渐远去,站在外公墓前,任泪水肆意飘洒,溅出破碎的记忆。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 ,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和赡养是惟一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嚎盘旋。
人看花,花观人,年年复年年,桃花开了又谢了,杨柳绿了又枯了,清明去了又来了,人的相貌被日月改写了岁岁复岁岁的内容。一层花落的香在清明的春深处氤氲,婉约的气息令行人陶醉。落花成泥,是寻觅后的归宿。一颗遥不及的命运,至此尘埃落定。
悲伤在清明节里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结局,很多的言语落进了泥土里。光阴注定要我们和一些人分离。清明的记忆悠远深沉,魂归故里温馨而祥和。(供稿:泸西县委政法委 作者: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