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脱胎自张爱玲于在报纸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后经出版后正式更名为《半生缘》。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张爱玲的生活中是一个多情的女子,其文章处处都能体现出作为女性重视自我灵魂的归属,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因此《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玲心理留下了一片孤独荒凉的阴影,而她又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传统的道德和文化意识长期积淀渗透而成的潜意识造成了她的独特的写作风格,所以在她作品构思中着力创造一种怀旧的艺术氛围,在写作风格上套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就是 “复古”。
故事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使读者感到作者在成年后对人生的感悟和曾经视为一切的爱情的调侃,从这些文字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我非常喜欢小说的前半部分,对于世钧、叔惠和曼桢他们三个之间的描写,像那个时代任何普通的男男女女一样,他们往来于南京与上海之间,编制着各自的爱情故事。那些爱情中小伎俩,善意的猜疑,幸福的嫉妒,一个手势、一抹微笑、一声叹息、一段言语中意义的揣度,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依然投射在如今的这些男男女女的爱情身上。小说中张爱玲白描般语调的娓娓道来,随着感情的发展,参与到这段爱情里的人越来越多,双方家庭的介入是最主要的,他们的爱情已身不由己,甚至成为了别人手里的一枚棋子。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异峰突起,姐姐为了留住自己的男人,竟不惜出卖自己的妹妹,而那一边,男方的家长为了留住家业和名声,也暗地里拆台,可怜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夭折了。其实我不太喜欢这后半部分的故事,女性的悲惨命运,姐姐为了挽留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破坏妹妹的爱情甚至于她的贞洁,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惨?看上去是姐姐害了妹妹,实际上双方都是受害者,幕后的黑手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男权意识,当然,她们自己也难辞其咎。记得我第一次我看这本书是在我的大学时光,当时由于涉世未深加之自身性格所致,小说的后半段看得断断续续,直接进入结尾,看到十年后,他们重逢的情境,只剩下薄薄的几页时,中间尽隔了厚厚的一摞,仿佛真过了十年,当时我就在想张爱玲用了很多笔墨在描绘这十年间曼桢和世均及其周遭的人所发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故事吧。
张爱玲在写这部小说时,尽量的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用极其冷静的眼光洞察世事,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但其主旨在我看来多多少少还是带有抨击旧社会中国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得不依附男人生活的悲剧, 在以男性权力为标志的旧社会里,男人本身只把女人作为可以随意摆弄的物品,当作一种附庸。女人对自己的处境和表现只能无能为力甚至无动于衷,好似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再反抗也是徒劳。在曼桢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早期职业女性的影子,也看到了其中的心酸和无奈。就是在现代,社会虽然给了女性自强自立的条件,但仍会有从内心不自觉的依靠男性的女性,或许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已经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的。 由此可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不是个人的,而是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也是特殊时代造成的。
再说回小说本身,在《半生缘》里,张爱玲小说结尾男女主人翁在巧合和误会中,一晃就过了十八载,当曼桢和世钧再次重逢的时候,曼桢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小酒馆里,曼桢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想必曼祯说这话时心里是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心吧,曾经以为惊天动地的故事说出来也不过短短数秒,再美好的爱情终究敌得过命运的捉弄,对曼祯而言,爱只是压在箱底的那只红手套,而对世钧,爱就是夹在书页中的写了一半的信而已,
我想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的爱情都有不同,都有不为人知的痛楚和甜蜜,也一定有过挣扎和无奈吧!
半生缘的故事,便是犹如我们现在身边的人生一般,总是在坎坷和波折之中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总是在寻觅的过程中不断的错过于邂逅,但是珍惜又何尝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呢?小说描述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代人的悲剧。在那个纷飞迷乱的时代中,带给人们的总是对与现实世界的一种不可认知。而真正的爱情存在的意义却很少为人们所提及,既然已经发生了,结果就注定无法改变了。 在此时此刻,珍惜才是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的真谛所在。但愿半生缘的故事能永远的不再真实世界中上演,但愿有情人都能都天长地久。
我本人小说及电影都看过,小说里的祝鸿才在娶了曼桢之后依然没有从良,但是在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里却将小说里的这部分大幅删减,也让祝鸿才在穷困潦倒之际,体会到家人及亲情的温暖,他是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一个慈祥的父亲。正当在苦恼我的读后感要用取一个什么名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电影中的祝鸿才,影片曼桢清早起床后,看见桌上摆放着祝鸿才买来的豆浆油条,幸福其实很简单,需要你去慢慢且用心的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真谛,我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那么,把握现在,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此刻开始,注重生命的宽度,面对未知命运,我才有可能不会恐惧、不会心慌。半生也好,一世也罢,才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既然张爱玲感叹的是半世的苍凉,那么就用这《半暖时光》来寄语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作者:李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