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管理激活力 乡村治理见效益——泸西县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凸显
来源:
作者:周树龙

  为有效激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全面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2013年以来,泸西县通过网格化管理创新,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两项重要指标“双降”的良好态势,即矛盾纠纷、命案发生双重下降。全县社会矛盾纠纷从2013年的12088件下降到2018年的6037件,下降50.1%;命案从2013年的9起下降到2018年的5起,下降44.4%。在做法上,该县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科学划分网格,力求对象精细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地方一直沿用的以“社”“生产队”为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随着人口的迁徙、居住地的变化等影响,已经成为了制约一个地方社会治理的重要瓶颈。为解决这一瓶颈,该县政法委大胆创新,在探索社会治理方面勇于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邻里相通”的原则,以“道路”为基础、“居住片区”为单位,按150户左右的标准划分网格(不足100户的不再单独划分网格),每个网格设置一名网格长,抓好日常事务,服务好辖区群众。这一有益探索,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部分村寨居住分散、混乱的管理难题,实现了管理对象的精细化,让网格长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 

  合理设置任务,力求工作具体化。县委政法委坚持“网格要发挥作用,任务必须合理化、内容必须具体化”的要求,结合全县各乡镇实际,将轮流值守、惠农服务、富民产业、资产管理、环境卫生、文明新风、民主监督七项内容作为网格长履职的主要内容,并对每项任务进行具体量化。要求每位网格长做到“四清、五百、六必访”,“四清”,即对所负责的区域“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百”,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六必访”,即每月必须对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家庭、流动人员、失业人员进行走访。 

  严格用人标准,力求管理科学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县委政法委坚持把网格长作为落实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头雁”,严格选聘条件,从严管理。按照可上可下的原则,通过选举、推荐、指定、任命等方式有机结合,真正把能力强、有威望、品德好、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群众推选出来。遴选出来的网格长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实行一年一考评,一年一聘用,按月给予履职补贴。县财政每年预算135万元作为网格化管理工作经费,对于履职到位的网格长,经县、乡、村三级把关审批后,每人每月给予250元的履职补贴。 

    动态跟踪考评,力求效益常态化。为防止此项工作流于形式,县委政法委把督促检查作为推进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抓手,督查、抽查双管齐下。每月,由村两委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县、镇两级对网格长履职情况进行动态、随机抽查;每季度,县、乡两级分别对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报,对履职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对于履职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对于不履职的停发当月补贴,对于连续三个月不履职的督促乡镇更换人选,通过督查通报让全县形成相互借鉴对比、查找差距、发现问题,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周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