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西县坚持聚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形式,大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高质量打造未成年人关爱救助保护体系。2023年泸西县成功入选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拟命名名单。
建专班、聚合力
搭建未成年人保护“暖心巢”
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34个县级部门、8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未保工作领导小组,同步整合县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未成年人司法项目保护办公室,抽调23名骨干力量组成5个工作小组,建立实施“三办”定期会商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投资510万元建成全省首家核定事业编制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未保工作站8个,建成儿童之家96个,配备儿童主任87名,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乡镇全覆盖、儿童之家村(居)个个有。
建机制、搭平台
撑起未成年人成长“保护伞”
制定《泸西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十五条”措施》,明确18个牵头部门和22个责任部门,实现部门联动“周有检查、月有调度、季有通报、年有总结”;县检察院等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泸西县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的意见》等措施,依法依规查处涉及未成年人的检举控告案件等。搭建“1+1”服务主体,采取“专家+学校”“医院+部门”“社工站+党群中心”“部门+群团”等模式,建立“多元触合”的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预警联动机制,先后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一站式”办案和保护中心,搭建健康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师资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平台,全面抓好家庭学校教育、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目前,累计投入3.8亿元用于未成年人教育、医疗、基本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保障,建成妇女儿童维权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和2个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68所心理健康咨询室。
法治宣传进校园
抓法治、净环境
筑牢未成年人安全“防火墙”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的决议》,正式以“法”之名让文身彻底远离未成年人。在全州率先设立少年法庭,实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人办理,对涉案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心理救助、社会救助等150余人次。推行法律援助惠民点援制度,办理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786件,累计受援人数786人,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60余万元。公安、教体等10部门联合建立节假日安全事故防范和联合开展营业性娱乐场所未成年人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实现信息共建共享、齐抓共管,不断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模拟法庭
抓救助、强保障
打造未成年人救助“护航舰”
建立困境未成年人监护风险评估等级指标、监护分级干预措施,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和特困救助条件的未成年人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实现政府救助“应救尽救”。目前,全县未成年人纳入农村低保1890名,城市低保109名,特困供养8人,领取残疾人“两项补贴”335人。整合县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县青少年社会事务中心、县雨露职业技术学校等力量,动员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未保工作,先后协请中国扶贫基金会、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10余个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开展捐资助学、爱心帮扶、康复救助等活动,累计支持公益资金551万元。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联合县教体局持续实施“海亮·雏鹰高飞”援助工程,五年来先后帮助县内2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资助金额达600余万元。
捐资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