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缅怀边疆法官鲍卫忠
来源: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澎湃号
作者:
  12月1日至7日是宪法宣传周,让我们一起缅怀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法官。他扎根基层法院24年,三年磨掉650件“钉子案”“骨头案”,却在45岁那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就是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
  鲍卫忠离开两年了,他的妻子周红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准备早餐,然后送孩子们上学。从家到学校,沧源县法院是必经之路。周红总是习惯性地放慢车速,按几声喇叭。
  鲍卫忠妻子 周红:
  “其实冥冥之中就是想告诉他,我送孩子去上学了,或者是孩子放学回去了,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就会说,爸爸我们上学了,爸爸我们放学了。”
  时隔两年,鲍卫忠的办公室还是他离开时的模样,柜子上贴满的便利贴默默地记录下这里曾经的繁忙。2021年深秋,正是当地开展执行案款清理工作的关键时期,加班已是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的常态。
  沧源县法院法警 金欣欣:
  “他的眼睛就经常都是那种浑浊充血丝的状态,有的时候进去他办公室,就能看到他自己在那里揉太阳穴这种动作。”
  2021年10月21日,鲍卫忠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定格在45岁。突发脑溢血之前的半小时,鲍卫忠还在微信上回复当事人有关案件进展的情况,和同事讨论工作安排。在抢救的过程中,鲍卫忠的手机仍不断响起,都是当事人打来的电话。
  之所以能够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得益于鲍卫忠在工作中善于使用特殊的方法。沧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佤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还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是鲍卫忠坚持的工作准则。
  2021年4月,一起案件来到执行局:因为建房施工合同纠纷,建筑商代海龙将班老乡班搞村18户村民告上法庭。鲍卫忠接手案件后并没有简单启动强制执行程序,他仔细查看卷宗,又多方了解情况后发现:案件的核心是双方沟通不畅导致的。鲍卫忠找到当事双方进行沟通,一方面请强制执行申请人延长村民的还款期限,另一方面说服村民分期付款。
  强制执行申请人 代海龙:
  “我想想鲍局长说的话,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反正我们都是本地人,好多事情还是应该以人性化来思考问题,还是应该给村民点时间,通过鲍局长来开导,我也想明白了好多问题。”
  在鲍卫忠的努力下,这起案件达成了和解。宁可自己多跑路多花时间,即便是可以强制执行的案件,也尽可能劝说当事双方和解,这就是鲍卫忠的工作方式。
  沧源县法院院长 吕丹:
  “他的执行方式慢慢地我也理解,要让我们的法理跟情理融于其中,让当事人能够接受,最终才可能达到案结事了。我认为在边疆民族地区,要达到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民族和谐、民族团结。”
  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被执行人,鲍卫忠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2011年,村民杨红兵以一块243亩的林地作为抵押,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17万元,2016年杨红兵意外去世,此时他还欠信用社贷款本息合计5万多元,随后信用社要求杨红兵的父母在继承遗产范围内偿还这笔钱。
  鲍卫忠上门和杨红兵的父母沟通后发现,杨红兵去世后家里已经没有财产了,只有抵押在银行的这块林地,两位老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随后鲍卫忠就发了这样一条出让林地的信息。
  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有一次鲍卫忠和书记员陈美红来到一个被执行人家,被执行人提到自己养了一些土鸡,因为没销路土鸡卖不出去。
  沧源县法院书记员 陈美红:
  “鲍局长当场自己掏腰包买了三只鸡回来,我们回来的路上他就打电话给他的同学朋友推销,问有没有需要土鸡和鸡蛋,可以向他咨询。”
  2019年,鲍卫忠在办理一个执行案件时,被执行人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履行还款义务。了解到当事人经济困难,鲍卫忠甚至自掏腰包垫付了8000多元执行款。
  鲍卫忠妻子 周红:
  “当时我还说呢,那人家会不会还你,他说会的嘛,你把别人想得那么坏干嘛,人家一时有困难帮一下嘛。”
  鲍卫忠去世后,仍不断有当事人通过微信来咨询案件进展,当得知他离世的消息,大家都感到震惊和惋惜。整个执行局也沉浸在一种悲痛之中,但是通过对鲍卫忠的事迹进行整理,梳理他的工作方法,大家才真正了解了他。现在,同事们办案的方式都越来越像鲍局长了。
  沧源县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李亚兵:
  “最初鲍局长的这种一个案子反复进村入户的工作方式,我是真的不理解,但是今天这个案子我已经是第六次去跑了。他的理念已经融入到我们办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沧源县法院院长 吕丹:
  “出外勤出得也多,跟老百姓接触得也更多,那么也就真正能走到老百姓的心里。其实从现在来看,我们正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追光者到做发光源,大家会沿着鲍卫忠的足迹,完成他对法治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