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法院砥砺奋进的不变方向。她,作为一名员额法官始终坚守为民情怀与法治担当,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精办“小案”、以“小”见“大”,让司法更有力量、更有温度。
李卓亚
红河县人民法院
综合审判庭庭长、一级法官
李卓亚,女,哈尼族,1990年12月出生,2013年7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红河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纪检组副组长、垤玛法庭庭长,现任综合审判庭庭长、一级法官。曾获2015、2016、2017、2022年度红河县“优秀公务员”,记“个人三等功”1次,“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工作表现突出个人”,所负责的法庭被评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用心办案
息诉止争彰显司法速度
一份来自普洱市江城的诉状,引起了李卓亚的关注。原来,是远在普洱市的周某因为手机号码一字之差,误将材料款17800元微信转账给在红河县的建档立卡户马某,马某以为是政府工作人员打补助款加了微信收取了款项,第二天材料商向周某索要材料款,周某才发现自己的钱付错了对象,联系马某要求退款。马某认为对方来骗取他的补助款,双方僵持不下,遂诉至法院。
为尽快解决纠纷,李卓亚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了解案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双方人员在电话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到第三天,误会终于解开,原告周某收到了全额退款。“李法官,太感谢你了,我已经做好拿不回钱的思想准备了,没有想到你三天就帮我把钱要回来了,非常感谢,我要寄一面锦旗给你。”当事人周某感激地说道,她笑言婉拒:“你的感激之情已经收到了,距离红河较远,锦旗就不用寄了。”
用情系民
为民办事传递司法温度
这天,李卓亚收到了一批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共17件。原来,何某等17人于2018年受陈某的雇佣,施工完毕后,何某等人多次向陈某催要工资,却被陈某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10余万元,多年催要无果后,何某等人无奈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权。
农民工工资支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和民生福祉,为有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尽快审理执结该批案件,李卓亚充分运用诉前化解机制,对该批案件进行诉前调解。陈某与何某等17名农民工达成调解协议,当场兑付了其中一名农民工工资,并承诺将按期支付其余16名农民工工资。履行期限届满后,何某等16名农民工还是没有拿到报酬。
李卓亚得知后,再次督促陈某履行,告知其拒不依法履行调解书义务的严重后果。了解到陈某承建的工程款还未拨款后,她一方面安抚好农民工的情绪,另一方面第一时间与县交通局、乡政府取得联系,积极沟通协调资金。经多方努力,陈某将未履行的款项全部支付给了农民工,17名农民工的多年烦心事终于圆满解决。
用力干事
担当履职诠释司法深度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最基层单位,既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也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是人民法院面向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重要窗口。李卓亚主动申请去乡镇人民法庭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法庭建设,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农耕生态法庭”品牌。一年来,办理案件201件,守护了红河县的绿水青山。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吸收、挖掘哈尼族传统文化“哈尼哈巴”(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原生态民歌的统称)文化价值,在法庭设立“哈尼哈巴”调解室推进诉源治理,聘请辖区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摩批”(哈尼语音译,意为“智慧超群的长者”)“贝玛”“龙头”等乡贤名仕为特邀调解员,促成案件高效率调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
她还利用自己“双语法官”的优势,用当地哈尼群众百姓最熟悉的哈尼语,结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哈尼法官说”普法宣讲。一年来,她共主讲了37期“哈尼法官说”,点击量近12.5万余人次,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赞誉。
“法官就像医生,审案子就像治病。医生医治的是身体疾病,救死扶伤;法官医治的是社会疾病,定分止争。如果我入额了,我会像医生一样,练就过硬本领,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对症下药’,明辨是非,守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她在员额法官遴选面试上如是说道,也是始终如此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