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望司法事业的来时路,那些穿梭在法庭与田间地头的背影,那些在调解室里耐心劝解的话语,那些在判决书上反复雕琢的字迹,都在述说着一个真理:这个世界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英雄神话,而是千万个愿意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微光”。它不刺眼,却足以照亮人间正道;它不张扬,却终将汇成星辰大海。谨以此特辑致敬所有女干警们。
谁家新燕啄春泥:后勤部门的雨水和歌声
2019年春,广场上的杜鹃花开得洋洋洒洒。蒋淑燕抱着从档案室复印的材料穿过诉服大厅,鼻尖弥散着打印机油墨的气味。作为新入职的法官助理,她像螺丝钉一样被嵌进综合办的日常齿轮,正逐渐适应着后勤工作的运转节奏——晨起流转内外网的文件,给纸质文件盖上印章,给宣传稿件校样;午间整理各类的台账,研究怎样才能用单反相机拍好会议、执行和巡回审理;接听电话和收发邮件是最日常不过的事情了,非本地人的她最开始的时候却还是因为口音不懂、地址不熟而手忙脚乱;而深夜在核对帮扶户走访表时,连梦里都是Excel表格跳动的光标。那一年,她和小伙伴们迎来了第一个大考验:迎接国家民委到红河州调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院办四位“新人”,面对摞起来比门框还要高的台账傻了眼。实施方案?没有做过。迎检日程?没安排过。亮点提炼?没有写过。当解说员?没有经验。那一次,她和小伙伴们才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后勤工作并非是敲敲键盘、发发文件那么简单。他们学着收集整理台账,主动请教有经验的同事,不厌其烦地电话咨询相关部门。做展板的照片精心选了又选,提炼的亮点修改了一稿又一稿,迎检的方案细化再细化,线路走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她作为解说的“板凳队员”却丝毫没有懈怠,在报送各类报表、练习拍摄技巧和把台账一一梳理贴上标签的间隙里,还把解说词在心里默念了很多很多遍。彩排和迎检的那天,下着雨,却没有影响她和小伙伴们的心情。三个月的淬炼在雨中生出了翅膀,整整齐齐摆放在办公桌上的台账每一页装订痕迹都舒展成羽状的纹路——那个在档案室里抚摸着老旧的卷宗手足无措的姑娘,已在收获的秋天里悄然蜕变。
平安建设、保密工作、“七五”普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意识形态考核…… 档案柜里,那一本本整齐的考核材料,均是她和小伙伴们每天加班加点,一页一页编辑整理出来的。信息、简报、案例、工作计划、亮点总结、摄影摄像……宣传小白也在两年多的日子里找到了与文字共情、与快门共舞的方法。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她和小伙伴们校对、编辑稿件到深夜,看过了无数次夜色中的独角兽。疫情防控的日子里,她报送了逾百份表格,也穿上了防护服成为了采集核酸样本的“战士”。后来调整至政治部,面对着待遇清算补差、养老保险核算、缴费基数申报、干部考核考察等各项无法量化的组织人事工作时,她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当你问她,法官助理在后勤部门工作会感到失望吗?她笑着回答:不会,只有满满的感激。
鲜花是春天的梦,翱翔是雄鹰的梦。法治大厦不仅需要法槌的铿锵,更需要无数双手细致地编织维护其运转的经纬。就好像春燕衔泥,看似琐碎的坚持,终将筑成遮挡风雨的屋檐。
不向雕梁画栋飞:立案庭里的喧闹和眼泪
2022年春,蒋淑燕调整到立案庭担任法官助理,从“后勤兵”成为了“看门人”,真正开启了她的司法职业生涯。面对全新的挑战,她带着焦虑又雀跃欢喜。彼时的她尚未意识到,这个将伴随她三年职业生涯的灰色工位,会成为羽翼的孵化器。
法官助理工作不仅仅助力审判团队案件审理,更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三人审判团队中,她要协助法官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草拟裁判文书,还要送达、调查、调解和接待当事人,工作贯穿案件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刚开始接触案件时,对于如何立案、如何阅卷、如何草拟文书,她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如何从一团乱麻中理线?学习,唯有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每一份证据,每一条法条都查阅核对仔细,摸清每一个案件处于哪个环节,释法说理部分也是尽可能的多查多看多写,不断汲取知识解决问题。
而现实远比理论复杂得多。第一次独立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的那个下午,她手足无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初次调解就被当事人放了三次“鸽子”,面对当事人的反复无常心里满满的都是挫败感。那一刻,她深刻意识到,审判工作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更是与人沟通、化解矛盾的艺术。
作为司法辅助的“勤务员”,她事无巨细,全身心投入各项烦琐又重要的辅助工作中。做好每月一报的诉讼服务相关工作统计报表,及时更新录入各个诉讼服务平台数据,作为庭室内勤,还要负责包括本部门立案诉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质效评估等相关工作的制度机制起草、材料报送、数据统计、信息反馈和工作汇总。
数据是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例证。自进入立案庭工作以来,蒋淑燕累计协助法官办理各类案件600余件,组织当事人调解260余次,草拟各类裁判文书600余份,这些数字,成为她丈量初心的标尺。后来她成长为能独立调解、接待、办案的助理,也有了一天调解成功六起案件的成就感。那天诉服大厅外的阳光透过窗户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燕子翩然掠过的尾羽。
那些在个旧老城区迷宫般巷子里寻人的日子、被反复摩挲的法条、被当事人泪水浸透的调解笔录,最终都化作她翅膀下厚重的云层。这段经历教会她:实现自我的价值未必需要飞翔在“高处”,司法公正的基石,往往藏在无数看似琐碎却关乎苍生的细节里。
玄衣澹碧空:人民法庭的星空与泥土
2025年3月,面对着在大厅里哭泣的女人,蒋淑燕站在庭长的身旁,静静的倾听。她看见玻璃幕墙映出自己的倒影,不知何时已经褪去青涩,眉眼间沉淀出柔韧的锋芒。
这是她调整至卡房法庭工作的第三个月,台历上写满了日程,笔记本上写满了要点,记录着:已协助法官办理案件84件。第一次跟着庭长学习立案,遇到用方言描述不清诉求的老人,她佩服地看见庭长准确捕捉到了核心诉求。第一次学习庭审排期,傻傻地一早上排了六个,却见证了庭长果断高效圆满地把它们开完。第一次学习记录庭审,指尖在键盘上微微颤抖。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庭审记录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和写判决的重要性,对法官提问的技巧和对庭审的把控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第一次去农户家中走访,第一次在滴水的法庭里开庭,第一次感受着从周一到周五满满当当的排庭的充实,第一次感受着回程路上挤在车里一起讨论案件的热烈,第一次看见行驶在山路上警车轮胎卷起的泥土,第一次用手机拍下晚归途中绚烂的星空。关于到人民法庭锻炼,她说:“没干之前既期待又害怕自己做不好,做了以后发现也没有那么难。”短短三个月的体验,她说:“现在已经步入正轨,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了,只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对未来的期望,她笑着指着庭长说:“我一直在追赶他。”“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如今的她正在追逐奔跑中翩翩起舞,用力展现生命的价值——司法的羽翼既要掠过碧空的辽远,更要掠过泥土的厚重。
法律条文在人间四月天里生长,结出的果实应当带着暖的温度。这个没有惊天动地故事的法官助理,用七年的光阴诠释着:真正的微光不在镁光灯下,而在无数个平凡日子里。当年在办公室摸到的那份1951年的档案,在政治部填写过的表格,在立案庭写过的调解书,还有在法庭走过的山路,都是为了让天平两端都能照进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