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公安机关开展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来源:
作者:盛红

  【内容摘要】警察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高应激的职业,在工作与生活中,大多数民警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大量存在,这不仅影响民警的工作效率与工作动力,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民警的婚姻家庭生活。为此,笔者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民警心理状态,意在客观分析公安民警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构想,旨在定期、多形式对民警及家属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致力于改善一线民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改善家庭关系,以积极心态面对基层公安工作。着力打造一支血性、理性、阳刚、阳光警队。

  【关键词】基层民警  心理健康  服务对策     

  一、背景及意义 

  公安队伍是国家政权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其队伍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常态下,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的民警带来一些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民警们的工作和生活。面对新形势,着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队伍,已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新常态下的公安队伍建设,应该在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更加人文、科学的管理模式。因此,应用心理疏导来对民警及家属进行解压、引导、规划,已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它将对公安队伍建设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情况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我们采用自编的问卷,对个旧市公安局在职民警(因工作原因,无法使调查对象均匀分布于各年龄阶层和各警种)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人数共450人,发出有效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50份,其中男性:370人,占调查人数82.22%;女性:80人,占调查人数17.78%35岁以下158人,占调查人数35.11%36-45124人,占调查人数27.56%45岁以上168人,占调查人数37.33%。高中和中专、职高以下学历3人,占调查人数0.67%;大专学历151人,占调查人数33.56%;本科学历280人,占调查人数62.22%;研究生及以上16人,占调查人数3.55%。执法勤务机构146人,占调查人数32.44%;派出所192人,占调查人数42.67%;综合部门112人,占调查人数24.89%。受调查的对象来自个旧市公安局31个部门的在职民警,使调查数据更为精确,调查结果更为科学,我们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大 

  通过调查发现结果不容乐观:民警感觉心理压力很大,付出与待遇不成正比,民警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有所下降。 

  来自工作上的压力。第一,遇到严打、专项治理任务,民警就感到头疼甚至反感,办案难,刑讯逼供又构成违法。当前的反恐形势将个旧又推到前沿。据调查统计,在被问及心理压力的主要源头时,有72.67%的民警认为工作任务繁重 ,排在第一位。第二,工作难度增加与考评也是造成民警压力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统计,有52%的民警觉得现在的工作难度对比以前要难多了,有42%的民警有考评恐慌意识。 

  来自各项政策和管理规定、各项禁令和检查评比的压力。各项管理制度越来越严,加之现在上级督察检查的力度很大,民警工作中不敢出一点差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通报、处分、辞退甚至开除。有63.11%的民警认为上级指派的任务指标造成的压力很大。有41.33%的民警认为组织上对警察的监督管理越来越严格。 

  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基层民警天天要与群众打交道,由于民警与群众的素质都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令群众不满意的情况,投诉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恶意投诉对民警的伤害更甚,民警感到很委屈,可是投诉无门。有59.11%的民警认为人民群众对警察的希望和期望越来越高  

  来自家庭的压力。基层民警工作时间超长,没有规律、回家少、关心家人少、教育子女更少,这些注定了民警的家庭矛盾多、稳定性差,家人对民警超时工作的不理解和抱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我局公安民警离婚率一直以来均居高不下。调查中,有61.56%的民警认为子女教育问题是生活压力的主要压力源,60%提到收入问题、54.22%提到住房问题。 

  来自自我身心健康状况的压力。基层民警经常加班加点,长期熬夜、超时、超负荷工作,体力透支严重,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据调查,有50.89%的民警每天上班10小时以上、44%的民警每天上班8小时以上。他们大多数都有睡眠障碍,经常失眠的民警就占48.89%、经常感到嗜睡、倦怠、无力、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的占51.56%、经常感到紧张、心情烦燥、不踏实的占45.56%。民警经常带病工作,精神压力又大,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有70%的民警一年内去过医院看病。这样不甚乐观的身心健康状况也就注定了他们绝大多数有后顾之忧。201312月我局民警刘智强(37岁)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衰不幸去世,20153月我局民警王云善(57岁)因积劳成疾突发心梗不幸去世。 

  民警对心理知识知之甚少并对心理健康有所期盼 

  民警对心理学知识缺乏认识,基本不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来缓解压力。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劳动,身心得不到休整。因此,基层民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加之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不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导致民警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压力引发身体症状,身体原因又引起心理恐慌,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在问及对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方面的知识,完全了解的只占调查人数5.56%、略知一二的占调查人数57.33%;问及是通过哪种渠道获得心理知识的40%的民警是通过浏览网站获得的;问及认为压力在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时,回答有些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的占54.44%、回答负面影响严重,会影响健康的占调查人数27.78%;问及当遇到心理压力或心理困扰时,会选择哪种方式来缓解,回答跟亲人倾诉的占46.67%、向知心朋友诉说的占44.44%,没有一个选择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民警认为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局对基层民警的心理问题比较重视,专门到反恐任务较重的沙甸、鸡街鸡街派出所开展过团体心理辅导、开展了以认识自我,做一个快乐的警察为主题的心理学知识讲座、在全警轮训班上,又开设了非暴力沟通的心理学课程。通过几次活动,民警由衷感到内心压力得到一次全面释放,也从另一个方面认识了自己,让自己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和生活中的关系,希望以后类似的活动能够多到基层开展。通过调查,认为导致警察出现心理问题的自身心理素质因素是心理问题重视不够的占调查人数57.78%;认为导致警察出现心理问题的体制机制原因是缺乏组织关爱的占调查人数55.33%、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占调查人数41.56%;认为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应该引起重视的占调查人数78.89%;认为很有必要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占调查人数64.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民警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愿意接受心理培训与疏导。 

  三、警队心理服务工作现状 

  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提出近十年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存在以下四不现状:一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不定期。当前的心理服务工作大都是迫于考核压力下,完成任务地开展,并未形成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的模式。二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不及时。当基层民警遭受创伤事件(开枪击毙、遭遇二次交通事故、战友牺牲等)时,警队领导层没有意识,导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不能及时对当事民警进行心理评估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干预工作,以致当事民警创伤体验持续存在,不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危害心理健康,影响工作和生活。三是部分领导对心理服务不够重视。更重视业务工作和警务实战的作用,对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常常忽略。四是绝大多数公安民警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不了解。因受心理健康知识及理念传播广度、深度、频度的影响,对心理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把心理咨询求助看作是心理病人才会做的事情,即使自己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四、警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方式 

  (一)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在州(市)级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长,在政工部门设立专门的民警心理服务机构,制定相应的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支持性机制,形成州(市)级牵头,县级参与的工作格局。危机干预采取由下至上报备,再由上至下安排的形式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支持性机制采取顶层设计,推向基层的形式开展工作。 

  工作机制的建立和推广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 

   对县市级主要领导进行培训 

  目前的状况是,大部基层公安机关的一把手由于忙于应付政府和公安两块工作,无暇了解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工作的作用,因此,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采取首先对基层公安机关的一把手进行培训,植入性的灌输心理工作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辅助作用,只有主要领导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助推顶层机制的建立,顶层机制建立了,心理服务工作就能够得到正常开展。 

   对中层干部进行培训 

  中层干部在警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层干部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有利于中层干部在工作中如有民警遇到危机事件和产生思想问题时,一是有寻求上级机关和心理服务人员帮助的意识;二是可以调动相关朋辈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干预和咨询;三是可以在部门中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支持性工作。 

   对警队心理服务工作者进行培训 

  每年由州(市)公安机关制定培训方案,针对警队从事兼职心理服务工作的民警进行专业培训,一是对警队心理咨询师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二是对警队的心理服务自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他们自愿服务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以便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救人自救。 

   对民警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 

  可利用每年的全警轮值轮训机会,开设相应的心理学课程,讲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民警对心理学的认知程度,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自己遇到的危机事件、家庭矛盾、同事关系,也知道遇到问题时要向哪些机构、哪些人员进行求助,真正让民警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做到人阳刚、心阳光 

  (二)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 

  在州(市)级公安机关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整合本地区警队兼职心理咨询师外聘专职心理服务工作者和心理服务自愿者资源,建立警队心理服务团队共同承担心理服务工作。 

   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当基层民警遭受创伤事件(开枪击毙、遭遇二次交通事故、战友牺牲等)时,由基层所队领导向局领导和本局政工部门报告,本局政工部门向州(市)级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派出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及时对当事民警及相关民警、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干预工作,避免因事件造成民警二次创伤,危及心理健康,影响工作和生活。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相应的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咨询师工作简历、联系方式等在平台上公布,提供给民警,在民警本人或家庭成员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选择咨询师进行咨询。同时,也可以在平台上设立答疑窗口,便于民警将问题在窗口上与咨询师进行交流。还可在警队开设心理服务热线,咨询师轮流值班,解答民警在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支持性工作 

  在警队开展心理健康支持性工作是综合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三大因素来评估,以多元手段和时间维度为警队人员提供服务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帮助警员及其家属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心态平和,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分为: 

   促进健康的前瞻性与全面性的政策及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所有功能良好的警员及其家属,可以通过营造快乐管理的工作氛围来实现。快乐管理即促使民警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正向情绪体验和积极认知评价等良好心境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其工作方式可包括警队内部的各种文体活动、民警家属座谈会、亲子活动、心理健康讲座、保险及理财讲座、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等,其核心即以民警的情感需要、工作需求和人格需要为出发点,努力改造组织的内外环境,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使民警感受快乐、学会快乐、传播快乐,从而为民警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预防和缓解民警职业倦怠,使其乐于工作,善于工作,苦中求乐,转苦为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与组织共同发展。 

   防止问题爆发的积极性高风险政策及方案 

  加强民警心理健康相关方面内容的培训,减轻民警心理压力,提升工作幸福感。民警心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提高多数民警的心理免疫和抗压能力为重点,以心理训练为龙头,事后矫治与事前预防结合为主要方法,把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育训练结合,提高民警心理素质。其工作方式包括心理服务下基层活动、心理培训活动、高空行为训练、团体心理干预活动、小组访谈活动等。 

   防止恶化的反应性与指标性政策及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当基层民警遭受创伤事件或心理问题时,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交谈和协商给民警以帮助和指导,使民警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学习、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 

  (四)整合相关资源构建服务体系 

  整合相关资源,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社会服务体系的基础在于互惠互利、合作同赢。警队由于受到人、财、物的制约,对民警的心理健康支持性工作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整合相关资源来构建服务体系才能取到最大的作用。 

  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机构、商业机构、社会团体、教育机构、金融机构、保健机构、文化机构、早教机构等。 

  与机构的合作方式可以采取推荐式服务、特约协议服务的浅表合作,也可以采取专家团队式服务或EAP服务采购形式的深度合作。可采取收集和更新各类服务机构联系方式、动态收集各类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活动信息进行发布;与特定的社会服务机构签署特约服务协议、邀请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利用其公益资源进行专场服务;聘请专家(团队),提供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根据政府服务采购流程,采购更为系统和全面的EAP服务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工作。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要求,新挑战。特别近年来公安部门的新生力量80后、90后民警,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环境导致了他们存在思想活跃、比较自我、抗压能力低下等特点。因此,对民警开展更为科学、人文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当前尤显重要。将会对锤炼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发挥巨大的作用!(个旧市公安局   盛红 

        

    注:部分理论引用《健康心理学》和惠安达老师的《心理健康支持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