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红河州政法委融媒体中心发布日期: 2023/03/20
『自我介绍一下』
我生来就以红黄相间的着装面世,
寓意红色土地上光芒万丈。
或许用你们人类的话说,
麦穗、齿轮、华表、天平、绶带
就是我的“五官”。
如你所知,
长相中最令我自己得意的,
当然是寓意公平公正的“天平”,
毕竟这是我最大的特色。
我希望人民群众能在公平正义的庇护下
感知安全和幸福,
共同把社会拼接成和谐“圆”满,
一如我的外形。
在中国,
认识我的人有很多,见过我的人也不少。
说得不谦虚点儿,
那些佩戴着我忙碌于工作岗位上的干警,
都以能跟我朝夕相处为荣,
更以能让我在国旗下闪烁光芒为荣,
因为我是人民法院的标志,
也是法官身份的象征,
戴着我,
一股职业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
会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没错,我是一枚『法徽』。
你总能在各级人民法院见到我,
也会在田间地头偶遇我,
甚至在当事人家里也会碰到我。
在一身“法院灰”上,
我见惯了利益纠葛,洞察过人间百态,
也感知过人情冷暖,
当然也见证了法治发展,
嗅到庭审时论证与辩驳的火药味,
听见法槌敲定公平的庄严之声。
而今天,
我想重点跟你聊一个
坐落在彩云之南、被儒家文化浸润千年的临安古城,
聊聊那个把儒韵与法韵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建水县人民法院,
特别是那个独有一番“枫”景的派出法庭——曲江人民法庭。
为什么特地选择聊它呢?
大概是因为它79年的历史脉络吸引我吧。
又或许是因为
这个支部插着那面我一直很崇拜的党旗。
它科技赋能的设施,想必你会感兴趣。
它和其它职能站所并肩作战、紧密联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新尝试,
你也不能错过。
而关于我和干警们一起到村村寨寨、田间地埂巡回的故事,
我也想讲给你听……
言归正传,
那就先捋着曲江法庭的『历史脉络』讲起。
曲江人民法庭所在的曲江镇,
原本不在建水县范围内,
它属于原曲溪县辖区。
民国33年,也就是公元1944年9月,
曲溪县在这里成立了司法处,
所以回溯这段历史,站在它第一次被赋予司法色彩的起点,
竟莫名多了一丝秋高气爽的味道 。
日历翻到1949年12月,
曲溪县解放,曲溪县人民政府曲溪人民法院成立。
在1951年9月,又正式改称为曲溪县人民法院,
几张设置了审判员和陪审员席位的简易长方桌,
成为解放初期剿匪和镇压反革命的红色阵地。
时间来到1958年10月,曲溪撤县,
曲溪县人民法院撤并建水县人民法院。
1959年10月,
曲江人民法庭就地正式成立。
79年日月交替、79年光阴流转,
这个法庭的工作从未中断,
而今,
这位现任庭长林重播握在手里的,
已经是“曲江法庭第8任庭长”的接力棒。
这个涵盖曲江镇、利民乡、盘江乡、李浩寨乡4个乡镇的法庭,
正在为42个村委会、1个社区、381个自然村近15万常住人口,
提供顺应新时代需求的司法服务,
以法治为盾,
筑起法庭辖区和谐稳定的屏障。
说到基层和谐稳定的最大功劳,
当然非那面插在“曲江人民法庭党支部”的党旗莫属。
众所周知,
我和它有着一样的红黄色调,
在它的领导下,
建水县人民法院制定下发《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方案》,
以“三个面向”“三个便于”“三个服务”
为出发点,
以乡镇诉讼服务全覆盖为着力点,
以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有效传递司法温度为落脚点,
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夯实了制度保障,
更明晰了
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品牌的工作步骤。
相信曲江法庭『党建“领航”』、审判“扬帆”的司法帆船,
势必会载着法庭的3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
乘“枫”破浪,行稳致远。
对于曲江法庭的『队伍选派』,
不得不说下了一手好棋。
法庭“主心骨”“办案老将”林重播庭长,
和扎根曲江39年的
全省“法院之星”“政法标兵”沈鹏飞法官,
组成名副其实的办案“双重炮”。
而那5名青年干警,
如果你以为他们是办案“小白”,
那肯定是刻板印象在作祟。
他们“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欲
总是很燃,
在两位前辈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解惑”下,
这些习惯主动学习法律、参阅审判案例的后浪,
势必会在基层练就直击长空的“冲天翅”,
将曲江法庭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走进曲江法庭,
你会看到由建水法院机关延伸而来的
『儒法结合文化基因』,
千年沉淀的儒学文化精髓
滋养了文献名邦“滇南邹鲁”,
也滋养了根植于这片儒家文化宝地上的
建水县人民法院,
随即又流淌到曲江法庭的
古“法”字体主题文化墙,
流淌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标识牌,
流淌到“礼、法、仁、义、和”文明标语上,
流淌到倡导以“和”为贵的
『阳光调解空间』,
我在想,
那330余次达成的调解协议,
一定有阳光肆意挥洒的功劳。
在这里解开的那200多个心结,
缺了轻柔拂面的微风,
舒缓的调解氛围是不是就会大打折扣?
万物皆灵,自然馈赠,
玻璃屋顶郁郁葱葱的树叶里,
那只在此安“家”的鸟儿,
正是这块风水宝地“天时地利促人和”的
最佳诠释吧。
这些年来,
我不止看着曲江法庭
披上儒法浓墨晕染的外衣,
也亲眼看到它
戴上信息化装备后神采奕奕的模样。
智能化体温检测仪,
成为法庭第一道防疫屏障。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
立、审、执功能一应俱全。
自从增设四级联网系统、云上法庭、
自助立案终端和共享法庭,
我算是见识了
『科技化赋能、信息化加持』的“无形力量”,
它打破空间瓶颈,
让当事人隔空握手言和。
精心布控的高清摄像头,
24小时无死角紧盯法庭安保,
你还别说!有了这些“有形的眼睛”,
我一下子觉得安全指数飙升。
还有多功能会议室的那台高像素彩打机,
终于结束了法庭几十年来
法律文书用印要跋涉46公里
到院机关盖章的尴尬,
实现了线上签批、及时送达,
让办案效率成倍增速。
看着停车区的那辆公务用车,
旧是旧了点儿,
但回过头去想想1954年,
由省法院出资购买的“初代”办案交通工具——2辆自行车,
遇道路崎岖、山高坡陡之地,
只能藏于箐沟,
遇阴雨天,泥土黏住车轮无法滚动,
干警便别无选择,只得肩扛徒步前往……
不禁顿生感叹:办案软硬件迭代升级的痕迹,
又何尝不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说到基层治理体系,
立马就想到和我并肩作战的
“警徽”和“司法徽”,
当然也少不了辖区四个乡镇党委政府,
我们携手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联动治理』新路径,
成了抱团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
“患难之交”。
忘不了那次开庭,
当事人情绪过激发生争吵,
是派出所第一时间出警协助值庭,
有效破解了当时基层法庭安保人员紧缺的难题;
忘不了借用利民、盘江、李浩寨3个乡的
司法所挂牌成立的“巡回审判点”;
忘不了那次到盘江乡联合普法时
前来咨询赡养问题的老两口,
派出所帮其查询子女信息,
司法所指定现场律师事务所为其写诉状,
法庭当场受理立案、当场送达,
赡养纠纷高效解决、一气呵成;
忘不了到43个村委会不定期进行调解员业务培训,
你会发现,
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
有效衔接搭建而成的“三角鼎力”联动调解机制,
随处有迹可循:
在收集自制装订成本的村委会通讯录上,
在“委派”由利民乡新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并现场指导、现场司法确认,
顺利化解的那起涉40余户农户
异地搬迁建房施工的合同纠纷上。
你感受过在一丘番茄地里
圆满化解土地纠纷后,
开着公车沿曲江大河河畔返程时的
轻松惬意吗?
炊烟袅袅唤农户归家,
河水潺潺流淌,落日缓缓西沉,
你觉得夕阳前所未有的柔软,
被镀上金色的那个黄昏
前所未有的美。
你见过夜幕降临、星空点点时,
沿路淹没在山野树林中
灯火忽明忽暗的村庄吗?
在农家村寨奔波一天的满身疲惫,
原来会被这万家灯火和漫天星空
轻易驱散。
你听过“搬”到小学操场庭审时
伴随法槌敲响,
从十几个村民组成的旁听席里传来的
不似“雷鸣”、却异常坚定的掌声吗?
那应该是巡回审理中收到的
关于法律信仰最直观的反馈吧。
我庆幸自己一如既往的
站在靠近干警心脏的位置,
从未缺席过曲江法庭那些
说不清有多少次的『巡回审理』。
当林庭长熟练运用法理与情理,
成功说动当事人把多收的32000元工资款归还给项目部时,
我和他一起为当事人重拾“诚信”而欣慰;
当扎根基层39年、
穿梭于辖区一百多个村子的沈鹏飞法官卷起裤腿,
化身接地气的“栓猪能手”,
我随着他的大幅度动作起舞;
当几个青年干警坐着本地老乡的三轮摩托飞驰在红土弥漫的山地,
我在他们的自拍里“入镜”,
边在起伏的山嵴“颠簸”,边自娱自乐;
当曲江法庭唯一女干警被问到
晚上住在法庭会不会害怕时,
她脱口爆出“睡在国徽下,为啥要害怕”的金句时,
我悄悄为她竖起大拇指。
“先进集体”
“优秀法庭”
“人民满意政法单位”
“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集体三等功”
“全省人民法庭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曲江法庭获得这么多『荣誉称号』,
我可真替他们骄傲,
哦不!
是替“我们”才对——我永远和拥有“司法为民”价值认同的法院干警
站在统一战线。
那些奖状,
那些当事人亲手送来的锦旗,
都是对法庭干警工作的认可,不是吗?
任烈日灼烧,任风吹雨淋,
披星戴月也好,栉风沐雨也罢。
我们都将步履不停,
继续穿梭在
以田间乡野为背景的基层司法阵地,
以“法”为笔,
抒写法治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怎么样?
这些关于曲江法庭的“枫”景和故事,
还不赖吧?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