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山路,爬山坡,入农家
近年来,
建水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立足基层实际
紧紧围绕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
圆满办结了一系列涉民生“小案件”
遇过年逾古稀的老上访户
见证过当代“六尺巷”式握手言和
更倾听过数不尽的家长里短……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一起“叔侄相邻关系纠纷案”
看看“小案件”中彰显出司法为民的“大智慧”
小巷子里的纠纷
农村生活的“烟火气”
原告与被告两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共同用着一条4.8米宽的小巷。2022年7月,被告在拆除老屋、重建新房的时候,将新房的石脚多延伸了2米,原告认为此举阻碍了其正常通行,两邻居为此起了纷争。
眼见两家矛盾激化,当地村委会和司法所多次组织调解,双方仍各执己见、僵持不下。近日,原告将被告起诉至建水法院,要求被告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承办法官收到该案后,认为此案如果从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考虑,判决被告排除妨碍,恢复小巷原状并无障碍。但是,今日判了恢复原状,两家积怨已久,明日被告复砌,或是挖沟,或是堆物,何日方休?因此,基层的矛盾纠纷往往交织着情和理,要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判决往往不是最佳方案。
脚下有泥
“六尺巷”故事在调解中的新演绎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依靠人民、联系人民、便利人民的优良司法传统在新时代不断传承,日久弥新。为妥善处理邻里关系,修复受损的家庭关系,在这起“叔侄相邻关系纠纷”案中,承办法官在开庭前多次走访了村委会,与附近群众进行交流,了解两家人的恩怨纠葛。从法院到当事人家中,通往目的地道路却越来越窄,蜿蜒盘旋而上,峰回路转间数不清过了多少弯道,村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承办法官的足迹。
一次次的来回奔波,一次次的倾诉交流……看到跑前忙后汗流浃背的法官,在争议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调解,双方当事人紧张对立的情绪也逐渐缓和。
随后,承办法官结合自己的农村成长经历,把法言法语转化成更加生活的语言,并引用“六尺巷”的故事进行耐心劝说。最终,双方当事人不再意气用事,被告答应后退石脚线,留出5.5米作为共同通行的小巷;原告也愿意再让出0.8米的距离作为滴水巷让邻里双方共同使用。至此,本案以调解方式结案,叔侄邻里关系得以修复,这起相邻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小案件”彰显“大智慧”
做个接地气的调解者
这起相邻纠纷的家事小案件,或许没有商事案件的“高大上”,也没有刑事案件的“生杀予夺”,但却有最贴近基层民生的“烟火气”,彰显出建水法院法官司法为民的“大智慧”。
“中国特有的人情化社会关系,注定了判决很难成为解决纠纷的最佳方式,但急功近利‘和稀泥’的调解方式更不可取。在办理这起‘叔侄相邻关系纠纷案’的过程中,我多次前往当事人家中实地勘察、沟通,就是要在详尽辨法析理的基础上,引导双方自主考量,主动弥合破损的邻里关系才是本案最佳的解决方式。”承办法官感慨地说道。
因此,虽说判决书是法官最伟大的作品,但如果判决的结果是让邻里矛盾愈演愈烈,人心渐行渐远,承办法官宁可放下这份伟大,做一个接地气的调解者,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司法温暖和公平正义。
良法,用公正化解矛盾
善治,用司法传递温度
建水法院的民事法官们
将继续以司法为民的初心和热忱
努力寻找每一个案子的最优解
探索每一个现实问题的更良方
争当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勇做民事审判路上的追梦人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