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员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他们如同司法程序的“毛细血管”,在每一个案件的流转中默默承载着关键职能。从庭审时精准记录每一句发言、捕捉每一个细节,到庭前细致梳理案卷材料、核对证据清单,再到庭后严谨整理文书、协助审判员完成裁判文书的校对与送达、装订卷宗,他们的工作贯穿司法流程的始终……下面,且看弥勒法院书记员小王平凡而忙碌的一天。
晨光刚漫过法院大楼的台阶时,小王已经坐在了第三法庭的书记员席位上。指尖拂过凉凉的键盘,屏幕上“庭审记录系统”的字样泛着淡蓝的光……提前半小时到岗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小王要核对今天的庭审排期表,确认原告、被告的出庭信息,把案卷里的证据材料按顺序整理好,再检查庭审系统是否正常——这个高科技设备是庭审的“窗口”,容不得半点差池。书记员的桌子永远堆着成摞的案卷卷宗,红色的铅笔、黑色的碳素笔、蓝色的订书机、白色的涂改液站成整齐的队列在桌子上,像随时待命的士兵。
上午八点三十分,法槌落下,一场民事纠纷庭审正式开始,小王的手指立刻在键盘上飞舞起来——原告的陈述、举证质证、被告的辩解、举证质证、审判员的询问,每一句话都要精准地转化为文字;偶尔遇到方言或专业术语,得一边快速记录,一边在心里默默标注,等休庭时立刻核实补充。庭审中,当事人递来的补充材料或者书面意见要及时补充进入笔录,审判员临时交代的注意事项要记得格外清晰,生怕转身就忘了。
中午十二点,庭审结束的法槌落下时,小王的肩膀已经僵硬得抬不起来,强忍的腰椎疼痛才敢放松一下。匆匆吃完饭,又赶去整理上午的庭审笔录,核对当事人信息、检查记录的完整性——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因为这份笔录将来会成为案卷的核心,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凭证,容不得一个错别字。
今天下午终于没有案件开庭和外出查询任务了,可以进行接收新案和排期工作、点击送达应诉材料和法律文书,到快下班了,才有时间继续整理装订案卷、打印补充卷宗材料。整理卷宗材料是一件苦累活计,既要粗中有细,又得耐住性子沉下心。粗处是要按卷宗目录将各种材料理清楚、确保顺序正确,细处则要逐页核对,甚至连纸张边缘是否对齐、装订是否牢固都不能马虎。其间,既有针线活、又有笔墨活,往往一整天伏案下来,不仅眼睛酸胀,手腕也会因为反复翻页、标注而发僵。
从扫描证据材料到编写页码,从填写目录到装订成册,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有些陈年证据材料,纸张已经泛黄发脆,翻动时得像呵护易碎的薄冰一样,小心谨慎的把它粘贴在A4纸上成为卷宗一页。打印机在一旁“嗡嗡”作响,吐出一页页清晰的复印件,油墨的味道混合着纸张的气息,成了办公室里最熟悉的味道。
傍晚六点,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案卷上,给忙碌的一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但工作还没结束,小王又要向当事人答复相关的法律问题,回复律师的咨询邮件,准备明天早上的庭审笔录和庭审材料,直到窗外的天色完全暗下来,办公室的灯才熄灭。
走出法院大楼,晚风轻轻吹过,一天的疲惫似乎才消散了些。书记员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却藏着无数细碎的坚守。那些敲下的文字、整理的案卷、标注的细节、平台的操作,共同构筑起司法程序的基石。明天,当晨光再次升起,键盘的敲击声会准时响起,小王还将继续书写着平凡却重要的一天。
书记员工作看似琐碎却责任重大,一字一句的记录关乎事实的准确留存,一份文书的规范关乎司法的严谨权威,一次流程的衔接关乎当事人的诉讼体验。他们用耐心打磨细节,用细心保障程序,用专业为司法公正筑牢基础,让审判员能够更专注于案件的核心审理,让每一起案件的推进都井然有序……
在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的道路上,人民法院的书记员们,正以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