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调解品牌” 织密矛盾纠纷化解“三张网”
来源:红河州政法委融媒体中心
作者:

  红河州弥勒市公安局西三派出所充分挖掘总结蚂蚁村委会“老寇调解室”的经验做法,探索实践“老寇调解”工作法,培育老寇调解创新“调解品牌”,编织“三张网”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两年来,实现命案、重大群体性事件及重大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培育“老寇调解”创新特色品牌

  西三派出所认真总结固化蚂蚁村委会“老寇调解室”的工作方法,2023年以来组建由法院干部、镇综治专干、民警、律师、司法调解员、村(组)干部142人(其中专业首席调解员13人)组成的人民调解队伍,资源互补整合,创造出从一个“老寇调解室”到老寇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群人,是一个惠及全镇的为民说事调解品牌。

  构建由社区(村)警务室、司法综治、农村基层组织、信息员组成的情报信息搜集网络,及时获取、分析研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线索。结合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部署、收集特定信息,做到了事前干预、事前管控,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控制化解在萌芽状态。

编织“三张网络”推进矛盾化解

  西三派出所编织“防控网、排查网、调处网”,着力解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堵点、盲点、难点问题。两年来,排查矛盾纠纷218起,化解211起,正在化解7起,均在可控状态。涉及公安工作矛盾纠纷28起(行政案件),调处28起,调处成功率100%。

筑牢“防控网”,法治宣传通“堵点”

  组建由9个社区(村)委员、46个村民小组治保员、“一村一辅警”、景区保安等171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由社区民警带队,常态化开展好村寨巡查宣防100余场次,全镇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得到化解,节约了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成本。在线上答疑解惑、排查纠纷,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单位、进场所、进学校宣传活动,确保法治宣传全覆盖,营造了“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织密“排查网”,群策群力清“盲点”

  落实法庭、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一庭一办两所”多元化联调联动机制,坚持日常排查、专项排查、敏感时点重点排查,认真落实“一周一汇总一研判”。

协调当地党政“主线排”,即由派出所会同社区(村)、司法所、综治办彻底摸排矛盾纠纷隐患苗头。落实责任“条线排”,即以接处警、民生诉求、举报投诉作为摸排矛盾纠纷的重要渠道,建立定人、定格、定措施、包效果的“三定一包”责任制,对矛盾纠纷逐一登记造册,推动矛盾纠纷清仓见底。积极探索“外线排”,即结合警民恳谈、警企联谊、警校共建,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

构建“调处网”,联勤联动解“难点”

  

“三种”调解措施和“三种”调解方法,解决了调解工作的难点问题。

  做好“现场调”,对矛盾纠纷类警情,能现场调解的尽可能进行现场调解;对现场调解有难度的,视情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现场调解。

  做实“联动调”,依托“警调联动”机制,派出所每月在社区(村)轮流召开一次社会矛盾调解专题联席会议,排查线索苗头,及时研判预警,做到“情况清楚、能控早调”。

  做优“专业调”,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形成矛盾纠纷研判报告,组织13名法院干部、镇综治专干、民警、律师和司法调解员等专业首席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化解工作,同时与律师事务所合作,邀请专业律师为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背靠背”深入双方家庭当好能打圆场的“和事佬”,“冷一冷”给双方充分考虑的时间让事态“降温”,“面对面”联合调解,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率。